安倍尾随外交难得逞
刘卫东
7月2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刚刚结束其在拉美四国的访问,日本首相安倍就步其后尘,从7月25日起至8月4日出访中南美五个国家。这不是安倍首次紧跟中国领导人的步伐,实际上安倍上台以来,已经多次在中国首脑出访某地之后不足一月就紧随而来,其足迹遍布欧洲、东南亚、非洲、俄罗斯、拉美等地。2013年3月底,中国领导人访问俄罗斯与非洲三国,一个月后的4月28日,安倍就开始其3天的俄罗斯之行,成为近10年来首次正式访俄的日本首相;2013年10月2日至8日,中国领导人访问印尼和马来西亚,未出半月,安倍就紧接出访老挝和柬埔寨;2014年1月6日起,中国外长访问埃塞俄比亚等非洲4国,而从1月9日起,安倍也踏上了访问中东和非洲4国的行程;2014年3月22日至4月1日,中国领导人对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进行国事访问,安倍则于4月29日出发访问法国、比利时、英国、德国、葡萄牙。如此的亦步亦趋在国际外交史上并不多见,难怪被形容为“尾随外交”。
日本媒体对于安倍此次南美之行的目的给出了三种推测:一、“入常”说,安倍在巴西将会与其领导人谈论联合提交扩大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议席的方案,并通过经援加勒比国家换取其对日本的支持。二是“对抗中国”说,《产经新闻》称,安倍此次出访拉美等国是沿着外祖父的足迹“与中国对抗”。日本新闻网称,在这场“阻击中国”之旅中,日本舆论关注的一大焦点是,安倍能否和习近平在巴西获得同样的礼遇。三是“寻求资源”说,据称此行目标之一就是在石油及矿产资源丰富的拉美获得更多的资源供给。
客观来看,这些推测都有道理,但是如果结合安倍所有尾随外交的目的地来看,其根本目的似乎只有一个。首先,包括中美在内的大国均不支持日本的企图,入常短期内基本无望,这一点安倍不会不明白,单纯为了走过场根本不值得如此兴师动众;其次,寻求资源确实是日本外交的重要目标,但一方面安倍的出访地也包括资源贫乏国,另一方面这也并非一定要通过尾随外交来实现。因此与中国对抗的说法显然更有说服力。安倍政府上台以来,与中国处处为敌、针锋相对的意味非常明显,与其前任民主党政府不同,后者是为了利益而对抗,而安倍是为了对抗而对抗,一定要在势头上压倒中国,一定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通过竞争压缩中国的外交空间,一定要在可以设想的领域内处处与中国为敌,安倍的举动反映出其对中国崛起和被中国赶超的不适,所以总是要想方设法与中国一争高下,获得一种心理满足。当然安倍四处出访也有扩大日本国际影响力的考虑,但这背后仍无法摆脱中国的影子。
安倍既然如此执著,那么尾随外交究竟能够取得多大收获呢?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中日在国际社会上得到公认的定位有明显差异,日本属于经贸大国,而中国则属于政治、安全和经贸大国,孰轻孰重一目了然;另一方面,安倍多数出访地是发展中国家,而它们往往是中国的传统友好国家,虽然它们希望通过扩大交流对象而更多获益,但均不愿为了日本而伤害与中国的关系,即使是发达国家甚至是日本的铁杆盟友,也同样不会为了日本的利益而与中国对抗。从微观层面上看,中日都在提供对外援助,但由于美国的干涉,日本的外援不得不受到意识形态和受援国内政的限制;而中国的援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另外,中国能够提供的市场和对原材料的需求远远超过日本,多数国家都可以享受到中国发展带来的机遇,而日本能够提供的有限。只要中国保持良好的经济运行,在国际舞台上表现得更加负责,安倍想怎么尾随就让他去吧,我们只需继续保持前行。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