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战士诗人陈灿诗歌朗诵回响硬骨头六连

铁骨柔情写人生

  记者 刘慧

  本报讯 “从南昌起义的枪声里走来/从战火的锤炼洗礼中走来/你走进军史的第一页/走过二万五千里的雪山草地/走过黃河跨越长江/走尽黑暗迎来辉煌/支撑起中国的晴朗……”26日上午,浙江图书馆文澜朗诵团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走进战士诗人陈灿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硬骨头六连所在部队,举办了一场“抚摸远去的声音——战士诗人陈灿诗歌朗诵会”,与部队官兵一同分享诗人陈灿的铁骨柔情和诗意人生。

  作为硬骨头六连的老战友,陈灿是一位曾参加过战争且诗魂在身的勇敢军人。他在战场上的负伤并没有让那颗火热的心冷却下来,却化作诗意涌出胸膛。 有许多诗,是陈灿的身体被固定在病床上,通过口述由护士记录下来的。诗集《抚摸远去的声音》共收录了陈灿近三十年时间里创作的诗歌,既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又表现出对生命价值的追寻,和对美好生活的真诚热爱。

  “把酒瓶盖咬掉/口接住长江接住黄河/举起出征的酒碗/我们豪饮男儿的烈性……”当雷鸣朗诵的《出征酒》,何军朗诵的《心灵的伞》,陈伟行朗诵的《战地雕像》和陈灿本人朗诵的《双拐》等一首首战地诗歌,在部队千人大礼堂响起的时候,那些在老山自卫反击战中英勇奋战的战士形象,那些呐喊振奋的声音仿佛又回到官兵的眼前。

  诗歌里流淌着滚烫的热血,一如陈灿和战友们青春的激情。喝过出征酒,陈灿和战友们一路辗转到达前线阵地。在一次战斗中,他年轻的身体猝然被战争的大手掀翻在地。当他醒来时,只听见嗡嗡的引擎声。原来他正被直升机紧急送往云南的一家战地医院抢救,在医院一住就是半年。痛苦而漫长的疗伤过程把陈灿的生命和云南连结在了一起,又是诗歌把陈灿和战友们倒下的肉体和精神一起扶了起来。

  如今,诗歌的光芒,就像一块火石,划燃内心的火焰。这些真诚的诗句,就是军人火热的告白:“在一些人眼里/我们深刻得如同一孔千年老井/而在另一些人面前/我们又简单得只是一粒枪声/请原谅我在军人的节日里/没去历数军人的伟绩……”硬骨头六连战士朗诵的这组写给《军人的节日》赢得全场一阵又一阵热烈掌声。官兵们激动地说,前线阵地上的哨位,肩上的钢枪,硝烟熏燎的橡胶林,月光下含泪的凤尾竹,烈士陵园永远沉默的战友,还有那些炮火,硝烟,猫耳洞……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一个战士对民族、对国家的大情怀,军旅文化和军人的价值观早已渗透到了他的血液中,即使脱下军装,他的情感和思想底色依然坚持着军人的本色,不随波逐流。那些镌刻在如陈灿一样青春生命中的声音,不仅收录在共和国的史册中,更珍藏在我们永恒的记忆中。

  生命在,诗就在,一路前行一路诗。今天的陈灿,依旧与诗为伴,与诗对话。在生命中最美好的季节走进军营,那种严谨乃至严酷的生活对生命的再造,足以让他脱胎换骨、刻骨铭心。作为人生最重要的成长和转折,陈灿都是在部队完成的,因此“握刀剑而狂歌”的战斗精神,“捧玫瑰而低吟”的浪漫情怀便自然而然地成了他灵魂的底色。一手抚摸伤口,手握笔写诗。选择诗歌,便选择了一生生活在爱里。今天,当脱去军装的陈灿走上舞台,讲述创作历程时,他是把每一粒文字都当作滋养生命的粮食,无论春夏秋冬,酷暑严寒,风霜雨雪,一年四季,从不停息他的劳作。“那是伴我生命成长不可或缺的养料。”陈灿所写的诗,每一粒汉字都是一位善解人意的朋友,每一句诗行都是一缕温暖人心的阳光。

  读自己的诗,是一次心灵的回归;读别人的诗,则是一次灵魂的共鸣。团员谢贝妮说,浙江图书馆文澜朗诵团是由来自省内各行各业朗诵爱好者组成的社会团体,其中有教师、律师、社工、白领、蓝领,还有公务员、科学家等。这是我们文澜朗诵团第一次走进军营,和战士们共同纪念八一建军节。

  八月是灿烂的,因为有盛夏的阳光;八月是辉煌的,因为有军中奏响的乐章。午后,当文澜朗诵团的团员们走进硬骨头六连展览馆,顿感一股耀眼的光芒直射心灵——军旗猎猎、军号悠扬,官兵们用坚定的步伐书写着壮美的信念;军徽闪闪、军歌嘹亮,官兵们用无悔的青春铸就了不变的忠诚。

  军旗下的诗行,是亮丽的青春:把历史久远的回声踏响/把骄傲感自豪感组合成心中的太阳/迸发出民族年轻的光芒……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铁骨柔情写人生 2014-07-28 3562325 2 2014年07月2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