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经济

五水共治的“门与路”

  王国翔

  “五水共治”在浙江已成为频度极高的词。在这场声势浩大、如火如荼的治水攻坚战全面打响之际,很有必要对“五水共治”的战略定位进行一些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省委、省政府把“五水共治”提升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重大决策,充分说明“五水共治”的战略指向不只是治水,而是通过“五水共治”实现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转型。开“五水共治”之门,走转型发展之路。

  “五水共治”真正的攻坚不只在治水,而在坚定不移地淘汰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的落后生产技术、工艺和产品,给吃得少、产蛋多、飞得远的好“鸟”腾地儿,腾出环境空间、腾出国土空间、腾出转型空间。浦江一举关停取缔14000多家水晶加工企业(户),鄞州区投入16亿元全面停产关闭全省最大的电镀园区(鄞州电镀工业区)进行整治提升。

  当然,在全力以赴抓治水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精力研究结构转型,更大气力推动产业升级,才能从根本上巩固“五水共治”成果,实现山常绿、水常清。要根据区域水环境承载能力和资源禀赋,精心谋划生态经济、空间格局、产业布局。

  浙江开全国之先,进行“五水共治”,是基于对水资源作为战略性资源的远见卓识,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其他省市、国外其他地区,也都已经遇到或将会遇到水困境、水瓶颈,也终将实施类似的“多水联治”,国家已决定全面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这都将给治水产业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紧紧抓住浙江“五水共治”大好机遇,先人一步,先行试水,乘势而上,在治水产业上展开布局,进而走出去——输出设备、技术,从而实现整治一个领域、改善一方环境、带动一批产业的良好局面。

  首先是治水设备制造、关键技术、运维服务前景广阔。据不完全统计,我省有污水防治、节水供水、防洪排涝各类适用技术270项,已确定30多项治水领域的省级优秀工业新产品(新技术),认定10台以上用于污水治理、中水回用等方面的重大装备首台(套)产品,这些设备、材料、技术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智能化全面对接后,在研制研发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方面还将迸发出无限商机。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节水和减排,利用传感器产品加强水资源监测、排污监控、洪涝预警、清洁生产、水环境治理等等,都具有良好的现实需求和应用前景。

  余姚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利用先进生态修复技术对河道进行生态修复,有效降低水体中氮和磷等富营养物质,改善水环境质量,并通过生物除淤,提高自净能力,减少清淤工程量,每平方米治理成本较普通治污方法节约70%。义乌一家吸管企业投资200万元建设“滴水不漏”生态循环回用设施,每年节约成本70多万元,水电两项能耗支出从10%降低到8%。

  其次是污染企业,华丽转身,成为治污领军人物、环保企业。在“五水共治”的倒逼下,污染排放大户不再被动挨打,反求诸己,联手科研院所,潜心研究专项治污设备和技术,久病成良医,出诊能行医,有可能异军突起,成为某一行业的治水领导者,用水大户转型为节水专家。

  巨化集团是钱塘江上游的排放大户,不仅自身从产业和空间双维度进行生态化改造,率先在全国制造业中进行生态化循环经济改造,构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循环经济圈,发展“静脉经济”,将公司的原料、产品、中间品、副产物“吃干榨净”,极大地减少了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同时,与环保科研单位开展重大合作,强强联合,着力培育“立足巨化,辐射衢州,面向全国”的新兴环保产业发展平台。绍兴滨海日处理印染等污水达90万吨,为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绍兴水处理发展有限公司致力于科技创新,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紧密合作,建立研发中心和中试基地,开展微生物强化、污水深度处理、异相催化氧化、生物毒性等试验等多项研试,取得阶段性成果。

  起跑决定后程,方向引领未来。真正需要比拼的不是在治水上投多少钱,而是在转型上受多少益。在“五水共治”的“门与路”这场大考中,是燕雀,是鸿鹄,当见分晓!

  从“三改一拆”到“五水共治”,再到“两美浙江”,可以看出一条清晰的脉络,如同一幅层层递进的美丽画卷,勾画了浙江转型发展路,描绘了浙江未来新优势。对“五水共治”的战略定位有这样的认识和理解,是每一名“五水共治”战士应有视野和情怀。

  (作者为区域经济学者)


浙江日报 经济 00009 五水共治的“门与路” 2014-07-25 3537483 2 2014年07月2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