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天下·看时事

欢乐“四进” 舞动文化活力

——义乌市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扫描(下)

  欢乐“四进” 舞动文化活力

  ——义乌市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扫描(下)

  龚献明 文/摄

  文化礼堂,正在义乌的百姓心中崛起。义乌市在文化礼堂的建设中,突出思想引导、教育教化、礼仪培养、文化熏陶等功能,坚持把内容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放在首位,致力做好“四进”文章。通过理论宣讲、文艺演出、科普宣传、政策咨询等方式,把工作触角伸向基层,真正把文化礼堂打造成文化乐园、精神家园。

完善志愿服务,推动教育教化进礼堂

  一段段舞曲、一场场汇演、一堂堂讲课正在这里上演。文化礼堂成为义乌市民心中的一盏明灯,点亮农村的生活,照亮眼前的日子。这样的场景,已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义乌的大地上。

  “现在的文化礼堂除了原来的唱戏、听曲,功能越来越多样化。教育教化、民风民俗、礼仪礼节纷纷入驻礼堂,这里变成了传播文化的舞台。我们在建设文化礼堂中,首先要发挥文化礼堂的教化功能,推动教育教化进礼堂。”义乌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介绍道。

  文化礼堂要推动教化功能,离不开专职人员的管理、组织。为此,义乌市对建成的文化礼堂都加强了队伍建设,配设了“文化导师”,建立了专业人员组成的科教队伍,以确保组织、管理好文化礼堂,开展好各项活动。

  今年,义乌市围绕“中国梦想·美丽浙江”这个主题,在各文化礼堂广泛开展了形势政策的宣讲。全市通过组建乡音宣讲团,开展“走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义乌市各镇街也相应地组建了由农村党员干部、离退休老教师、老干部以及农村工作指导员、大学生村官、文艺骨干、专业户、办厂能人、道德模范等组成的“乡音宣讲队”,到文化礼堂广泛开展宣讲活动。

  同时,义乌市还通过依托农村文化礼堂,做好道德建设文章,广泛开展各种道德模范评选活动,让每个村民都有看得见、学得来的学习榜样。

  文化礼堂的各类活动开展,不但满足了村民的精神寄托,传承了地域特色文化,也使村民增强了情感交流和邻里情,营造了和谐的村居环境。农村文化礼堂正在成为凝聚社会共识、培育文明风尚、提高科学素养的主阵地。

挖掘村落文化,推动乡风乡愁进礼堂

  文化,在这里大放光彩,代代传承。

  朗朗上口的“村规民约”,古色古香的民俗风物馆,相互辉映出一种别样的古色古韵之美;升国旗、表彰最美村民、朗读村规民约……在文化礼堂内,浓厚的“诗意化”的文化氛围与质朴清新的“民族风”让人感到耳目一新。这里轻拂着的,是一方淳厚的、含蓄的、和谐的、多彩的乡风;这里建造着的,是别开生面的“精神家园”。

  “文化礼堂既将历史传播给了百姓,又让当今的文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弘扬了文明乡风。礼堂中无处不体现着浓浓的地方文化魅力,成为群众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平台。”市委宣传部负责人说道。

  在推动乡风乡愁进礼堂过程中,义乌市要求各村要深入挖掘整理历史沿革、村落文化,充分展示村庄特色文化,形成属于这个村子共有的独特的集体记忆。

  在如今,农村文化礼堂已成为义乌相关村庄承载乡愁、弘扬乡风的“村庄客厅”。有条件的还独立设置了乡村记忆馆、乡风文明馆、非遗展示馆等。如考古专家在城西街道桥头村发现了距今11000年的早期新石器遗址,文化礼堂在此进行展示;义亭镇缸窑村,从北宋开始烧窑制陶,村里就将制陶工艺、陶制器皿等都“请进”了文化礼堂;上溪镇祥贝村,地处义西,是浙中西部较典型的农耕村落,如今穿蓑衣、弹棉花、编草鞋等绝活都在文化礼堂里得以重现。

  诸如此类的乡风乡愁在义乌的农村文化礼堂中不胜枚举。大陈镇宦塘村等文化礼堂都展现了特色耕读文化。

发挥各方优势,推动礼节礼仪进礼堂

  台上演得热热闹闹,台下看得津津有味。礼敬国旗、齐唱国歌、成人授礼、礼敬祖国、礼敬父母、礼敬师长……看到这些,大陈镇马畈村村民徐兴高兴奋得连连鼓掌:“挺有意思!‘文化礼堂’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这样的情景在义乌市各村的文化礼堂随处可见。为了更好地让传统文化“种”进文化礼堂,让传统礼仪“走”进农民心里,义乌市许多村庄的文化礼堂,都结合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和重要节庆假日,在文化礼堂开展了祈福迎新、敬老礼、开蒙礼、成人礼等活动,推动礼节礼仪进礼堂。同时,各文化礼堂还结合实际开展特色礼仪活动,积极探索村干部集体就职礼、新兵入伍壮行礼等礼仪活动。

  城西街道桥头村的文化礼堂里开办首届敬老节活动,6位90岁以上老人被簇拥上台,晚辈为老人鞠躬、敬茶、穿新鞋、献寿桃寿面,“家有一老,犹如一宝”的敬老场面温馨感人。习“礼”尽“孝”,就这样润物无声地回到了人们身边。

  在义乌,文化礼堂就这样成了一个演绎乡村风情的舞台。白天,村民在家门口的文化礼堂里看书、下棋、健身、听讲座、欣赏老物件;晚上,村民在礼堂内观看演出、电影。琳琅满目的文化大餐,洋溢着浓浓的文化味,让乡村百姓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同时,义乌市各村还通过建立理事会等制度进行农村文化礼堂日常管理,使农村文化礼堂做到月月有计划、周周有安排、天天有活动,做到“门常开、人常在、活动常举行”。村民在此自导自演了一出出“乡土戏”,使文化礼堂成为展示乡风民俗、弘扬农耕文化的好去处。

做到“送”“种”结合,推动文化文艺进礼堂

  活动丰富的文化礼堂,如今正悄然改变着义乌城乡居民的精神生活。但,文化礼堂要聚“人气”,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必须充分挖掘各村特色,整合各方资源,要以志愿精神为纽带,做靓乡村文化团队,开展富有本村特色的文化礼仪活动,推动文化文艺进礼堂。

  对此,义乌市通过积极挖掘和培育村民文体活动队伍,定期组织集中性的文化娱乐活动,进而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与此同时,义乌市还加强了对品牌活动的策划,市文联、文广新局等单位发挥优势,一方面结合“三下乡”、“文化进万家”等活动,把各类惠民服务送到基层和农村; 另一方面帮助、支持各村挖掘村训、创作村歌,切实增强农民群众对文化礼堂的亲切感和认同感。

  义乌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认为,要让文化礼堂的活动常演不衰,展现出特有的生命力,必须充分调动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发挥群众在设施建设、活动开展、长效管理中的主体作用,使群众成为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者、管理者、参与者和受惠者。为此,有关文化主管部门必须做到“送”文化与“种”文化、文化结对与文化走亲等方面的结合。

  “也许我们无法阻止村庄的变迁,但我们可以收集她的精髓,让她在文化礼堂里栖居并得到传承,以此滋养人们的心灵。”市委宣传部部长季金甫用此诗意的语言来阐述文化礼堂建设的意义。实践证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欢迎,已经建成的文化礼堂不仅成为本村老百姓的聚集地、精神家园,还吸引了大量周边村居的老百姓。


浙江日报 天下·看时事 00006 欢乐“四进” 舞动文化活力 2014-07-25 浙江日报2014-07-2500006;浙江日报2014-07-2500008;浙江日报2014-07-2500011;浙江日报2014-07-2500012;浙江日报2014-07-2500007;浙江日报2014-07-2500010 2 2014年07月2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