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经济·金融街

洋快餐为何变了味

  蒋卫阳

  麦当劳、肯德鸡、必胜客这些妇孺皆知的国际品牌餐饮,其选择的原料供应商居然使用过期食品,媒体的曝光一时间引起舆论哗然。人们的义愤是有道理的,因为这当中不仅有误食问题产品的愤怒,更有长期以来对一些国际大牌食品厂商信任被动摇后的上当感觉。对此,有关方面行动是迅速的,各地相关问题产品被就地封存,涉案人员亦被刑拘。媒体也从外企的监管、诚信等多方面及时进行了反思。

  这些行动和反思都是必须的,也很有社会价值,“亡羊补牢”意在长远。在这过程中,有一个问题似乎还应当引起人们更深入的思考,那就是为什么一些外资企业在本土表现更循规蹈矩,而进入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其行为却有更多的异化表现呢?远的不说,就拿前段时间曝光的国际医药界大佬葛兰素史克来说吧,在中国行贿金额高达数亿元,其对“潜规则”运用的熟练程度,让人大跌眼镜。

  这些出轨行径,当然离不开涉事国际商界大佬自身的原因以及国内在监管制度等方面的缺失,但与我们的引资观念和行为方面存在的一些误区,是否也脱不了干系呢?

  今天,中国已跻身对外投资大国的行列,来自中国的投资甚至在一些发达国家也受到刮目相看。但不可否认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引进外资一直是我们的经济工作重点之一。回想一下,内外资企业的税制实现全面统一,还是在2010年年底。而在这之前的数十年中,外企一直享有比国内企业更优惠的“超国民待遇”。

  作为吸引外商的手段,在一定阶段给予外企相应优惠政策,这本身无可厚非,也符合国际通行做法。问题是,在这过程中,一些地方也滋长了对外资盲目的“崇商”思想,特别是面对一些竞争较激烈的外资项目,不仅给予相关政策优惠,还争着开政策外的“口子”。近年来,这一现象虽有所改观,不少地方也由“引资”变为“选资”,但若碰上一些外资大项目,有时老习惯还是会左右决策。对外资无原则的“亲商”,是导致监管乏力现象的源头之一,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在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的过程中,更多地看到的是国外管理经验在生产过程、具体项目中的运用,而忽视其对适合市场经济的商业文化的培育。如沃尔玛对供货商的选择,甚至要跑到具体生产厂家的车间厕所去检查。这类做法看似与生产经营无关,但对自身品牌以及当地商业文化的影响,不可小觑。注重借鉴国外成熟的商业文化,这也是培育良种、去除稗草的有效途径。

  此次涉事的洋快餐巨头供货商福喜公司,自身也是食品界的大佬,在中国多年信誉毁于一旦,教训足够其好好汲取。而我们通过塑造文明规范的商业文化,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市场经济观念,是否也更加有紧迫感?为什么食品药品这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行业,近年来安全事件频发?除了企业经营者的问题,一些行业员工明知触犯法律,却知恶作恶,这是另一种商业崇拜的表现,难道不应该也追问一下自身的“底线”意识吗?

  亲商,但别“崇商”,这是时代进步的要求,也是建立新商业文明的基础,对此我们应有明智的选择。


浙江日报 经济·金融街 00010 洋快餐为何变了味 2014-07-24 3558937 2 2014年07月2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