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人文·朝文新智

杭州南广影视聚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60周年

《伊犁河谷》唱响主旋律

  本报杭州7月23日讯

  记者 吴孟婕

  日前,由杭州南广影视承制的首部电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60周年献礼片《伊犁河谷》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开机。

  从制作电视剧到全面进军大银幕,在董事长徐云看来,可谓“轻装上阵,游刃有余”。而漂亮的转型升级背后,不变的是对人文情怀的坚守和精准独到且具前瞻性的视角。

  7月21日,徐云匆匆踏上飞往“塞外江南”新疆伊犁的航班,机上有不少摄影发烧友,专程去拍那里的薰衣草花田。此时,徐云的剧组已经在尼勒克县架好了“长枪短炮”。

  《伊犁河谷》从2013年10月开始筹备,数度打磨剧本、踩点看景、体验生活,至今已近一年;为了这部根据刘凡同名小说改编、以上世纪50年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历史为背景的爱情故事片,徐云已四赴新疆。

  “确实不容易,但如此激动人心的题材,舍不得放弃啊。”对于旁人眼中的“冒险”,徐云用一句“固定回答”顶回去,也凭此吸引了浙江喜良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同道中人”。《伊犁河谷》的制作班底也堪称一流,由拍摄过电视剧《长征》、《井冈山》的金韬担任导演,原声配乐创作则由著名作曲家张千一担纲。

  对于徐云的“坚守”和“坚持”,副总经理王红娣印象深刻。在她的记忆中,南广一眼相中“别人不敢碰”的题材,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比如2010年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东方》。前期论证会上,有专家提出以一家民营影视企业的体量,难以承担这样的“鸿篇巨制”。但徐云有自己的坚持:“既然选择做文化,必须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不能一味‘跑量’,还是要静下心来把剧做精致,用好作品传递正能量。”《东方》拍摄历时5个多月,摄制组越祁连山、攀秦岭、赴新疆,先后跑了国内10多个省区,拍摄行程长达8万余公里,动用群众演员3万人次,在央视一套首播时,创下了收视第一的好成绩。

  同样,2007年那部掀起收视热潮、连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金鹰奖等殊荣的《大工匠》,在高满堂的剧本出来后,曾长达5年无人问津。凭着一双善于“淘金”的眼睛,和一整套严格把关的产业运作机制,发行人出身的徐云让南广获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还原一个真实的新疆,以及在中国甚至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的生产建设兵团,大美新疆、伊犁热土,让多年未执导筒的金韬“一下子找到了感觉”;更令他动容的,是第一代“西域雄鹰”和“军垦母亲”在艰苦创业期间悲欢交织的故事:“这些人来自五湖四海,为屯垦戍边奉献了最好的年华,换来了今天的幸福和繁荣,不应被遗忘。”

  “在他们身上,凝聚着那个时代的核心价值观,同时又穿越时空,成为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基因。”徐云说,大情怀、纯爱情、大时代,在光影的聚焦下,最终将汇成一曲美丽动人的咏叹调。

  对于很多影视制作公司而言,电视剧发行成功率100%,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加上对投资回报率和社会效益的综合考量,那更是难上加难。作为一家民营企业,杭州南广影视制作有限公司“风景这边独好”:从1998年成立至今,公司出品的电视剧从不愁“嫁”,实现零库存。不仅如此,平均盈利率达到50%以上,叫好又叫座。

  “无论哪个时代,哪一种表现形式,文化的生命力始终在传承中创新。”徐云说,“随着创作模式、播出平台的改变,‘精品’的衡量标准在改变,但精耕细作、坚守情怀,弘扬主旋律,永远是南广人的座右铭。”


浙江日报 人文·朝文新智 00014 《伊犁河谷》唱响主旋律 2014-07-24 3557912 2 2014年07月2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