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大型地方文献《重修金华丛书》背后的故事

修书父子继 文脉古今传

  本报通讯员 宋玫

  浓缩千年八婺文化、承载金华人百年梦想的大型丛书——《重修金华丛书》最近出版,它成书200册,收录图书文献877种,约64万页,数亿文字,堆起来有3层楼那么高,是金华有史以来最完整、最有价值的文献,丛书的出版是我省文化事业建设中的一件大事。

  随着丛书的出版,有关丛书背后的许多故事逐渐被人们了解,其中就有胡凤丹父子当年纂修《金华丛书》、传承千年文脉的一段佳话。

  胡凤丹,永康人,清末著名的藏书家、出版家、文学评论家。一生喜欢读书、写书、藏书、出版书,做了许多了不起的文化公益事业。最突出的成就是倾其家产,自费搜集编纂出版了《金华丛书》。他先后搜集唐宋元明的金华人著作400余卷,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共340册,这是金华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汇集地方文献。胡宗懋继承父亲未完成的事业,在胡凤丹找到的70种存书的基础上,又陆续找到了42种,修成120册《续金华丛书》。两书合计收录112种,460册,约4600万字,版本精审,百年间先后翻印4次,流传于日本、韩国、英国、美国等国,为世人所称赞。

  《重修金华丛书》就是在胡凤丹父子所编的《金华丛书》和《续金华丛书》基础上续修而成。

  辞官办书局

  胡凤丹1823年出生在永康溪岸的一户殷富之家,字月樵,别号桃溪渔隐。1855年,他来到了京城,结交了不少朋友。由于他行侠仗义,乐于助人,声名传到了内廷,后被任命为兵部员外郎。

  胡凤丹出版书籍,是1866年到了湖北以道员补用任职开始的。这时,他结识了湖北巡抚曾国荃,而后总理全省厘局。在他的主持下,重新出版了杜诏所著、已被战乱毁坏的《读史论略》,而且是选取自家的藏本重新刻印的。从此,胡凤丹便大量“搜求遗籍,择其文之足以载道者付诸手民”。他还建立了自己的出版社,命名为“退补斋”,取其“退思补过”之意。湖广总督李瀚章看胡凤丹爱好藏书,便命他管理湖北省崇文书局。由于他刻校严格,崇文书局出了许多高质量的书籍,许多被传为善本。也就在这时,他开始刊刻《金华丛书》,白天忙于签批各种公文,晚上刻书、校书、写序言,常常熬到深夜,不遗余力到了忘我的境地。

  宦游湖北12年间,他撰写武汉地区的三种山水志《大别山志》《黄鹄山志》《鹦鹉洲小志》。他还经常组织文人墨客“宴游唱和”,并细心收集大家的诗稿,编成《鄂渚同声集》,由退补斋书局出版,张之洞作序。胡凤丹所做的一切,为湖北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献资料。

  1875年,他辞官离开了湖北,“图书外无丈物,有一舸闲华两舸书”, 带着两船心爱的藏书,胡凤丹来到了杭州。

  悠悠报国情

  人生最曼妙的风景,就是可以安下心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时的胡凤丹感受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快乐。他住在杭州西泠印社,继续查寻搜集金华乡贤的著作,并在杭州设立退补斋书局。他一边刊刻《金华丛书》,一边进入了创作高峰,撰写了大量清丽飘逸的散文、诗词及文学评论,分别收录在《退补斋文存》《退补斋诗存》《感怀三百艺》等书中。这些书在国家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均有收藏。

  1879年,57岁的胡凤丹在金华建造了“锄经堂”,这所倾注了他毕生夙愿的大宅院,处处透着他洗尽铅华后的通透明亮、浪漫和诗意,在具有苏州园林风格的“逸园”深处,建有藏书的“万卷楼”, 胡凤丹将自己生平所购的十万多卷藏书珍藏其中。楼上还有“金石藏”,彝鼎碑碣诸拓及自刊书板百余种藏在这里。隔墙有“传经书舍”,是子孙们念私塾的地方。还有“三声草堂”及宜书宜画的“二宜楼”,清末大儒俞曲园曾在这里题字:“少风波处”。据记载,当时不少文化名人来到这里,为“锄经堂”作记、题词,留下了不少令人回味的珍贵文字。

  胡凤丹与书结缘,还因为他慷慨无私、忧国忧民的报国情怀。回到金华这些年,他全力投入文化公益事业,1875年出资重建了“培文书院”,1883年出资重建了永康考试院。因工程浩大,他不得不变卖家产,分几年才得以建造完成。

  父子修巨著

  晚年的胡凤丹体弱多病,但仍然没有停止过刻书、刊书,弥留之际,仍为未完成《金华丛书》而遗憾。其第四子胡宗懋被父亲的坚持所感动,立志完成父亲的遗愿。

  1895年,胡宗懋将父亲的《金华丛书》结集出版,1924年又出版了《续金华丛书》。父子俩编纂《金华丛书》的义举,对保存和传承浙江文化,特别是金华的文化典籍方面,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对我国目录学的发展也功不可没,同时,还开创了地方丛书的先河。胡适曾评价《金华丛书》:“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

  胡凤丹编纂古籍态度严谨,对每部书都做了考证和题解,写下许多序文,对内容进行分析评价,便于后人全面了解。《金华丛书》对吕祖谦著作的搜集和刊刻量是最大的,有学者认为,吕氏的著作得以保存,主要是得益于《金华丛书》。

  胡凤丹父子将传承传统文化视为己任,不惜花费毕生心血。遗憾的是,以往对他的学术研究不多,他的名字还没有被更多的人所知。随着近日《重修金华丛书》的出版,这些关于胡凤丹父子与《金华丛书》的故事,才渐渐从尘封的历史中浮现。

  从《金华丛书》到《重修金华丛书》,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深厚绵远,前延后续。今天的我们更应该加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守护好共同的精神家园,让文化血脉代代相传、充满活力。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修书父子继 文脉古今传 2014-07-23 3555551 2 2014年07月2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