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新闻时评

呵护善意 共享温情

  善意的释放需要合适的空间,需要制度的保证,需要我们的理性共识和用心呵护。

呵护善意 共享温情

  言者吴

  近年来,公交车上老人“索座”的新闻并不少见。日前,媒体报道了颇具戏剧性的一幕:一位老太在公交车上先用最后一个空座“安顿”好十六七岁的孙子,然后要求一名女大学生给她让座。这个座位,让还是不让?问题看似简单,实则隐藏着三个层面的内涵:“要不要让座”的行为层面、保障“善意不被滥用”的制度设计层面,以及“行善自由与道德绑架”的善行逻辑层面。

  回答让座问题之前,让我们回到现场,老太太是这样要求女生的:“现在的年轻人书都白读了,都不知道给老年人让座!”这话说的太有道理了!只是不知道,老人的孙子坐在座位上,有没有听得面红耳赤、坐立难安?那么,年轻人该不该让座?康德早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行善是“绝对命令”——无论任何时间、任何情况都应如此,没什么好犹豫的。这是善行,当然要让。于是问题来了:两个年轻人,谁更该让?出于善心,姑娘该让座,这是社会美德;出于孝心,孙子要起身,这是亲情伦理。

  主动为老弱病残让座,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一杆标尺。尊老爱幼,就其本质而言,是社会资源的人际、代际转移,这是在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中都会自然而然生长的公序良俗。我们每个人都曾年幼,也都终将老去,从长远来看,提倡这样的美德将会有利于每一个人。然而,这又是一种脆弱的公序良俗,需要每个人的呵护,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付出。正是基于朴素的信任,才能把这种善意维系下去,然而,这位老人的言行显然存在“滥用善意”的嫌疑,这也是引起争议的焦点所在。

  其实,这个问题并非没有解决的办法,发挥富于艺术性的“行动者智慧”——我们有理由为老人让座,但没有理由为身体健康的青年起身,哪怕是自己的亲人。所以,女生确实可以要求老人的孙子先让座,以体现孝心和善心。但是,倘若能以更包容的心态,坦然主动让座,少一点计较,多一点大度,那就更能体现出不凡的气度,让人敬佩,也能将行善之风传播开来。

  回归到让座问题上,让我们厘清背后的逻辑。善意的释放需要合适的空间,需要制度的保证,需要我们的理性共识和用心呵护。为老人让座不应成为一种道德绑架,毕竟行善的基础是自由,只有我们共同呵护善意,才能共享温情。从这个角度来看,应当认真反思的不仅是那位不肯让座的姑娘、要求让座的老人、坦然坐着的老人的孙子,还有我们每一个人。


浙江日报 新闻时评 00003 呵护善意 共享温情 2014-07-23 浙江日报2014-07-2300039;浙江日报2014-07-2300040 2 2014年07月2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