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夏季寻找阅之美”走入第二站
阅读的风景最动人
通讯员 冯益飞 黄曼霖 石淏楠 本报记者 童桦
编者按:有人说,正是因为散落在城镇中的大小书店,才串联起了自己对这座城的感悟和留恋。也有人说,正是因为这些不同风格的书店,才了解到自己的阅读气质究竟为何。这些独具风格的书店,热闹了花开,品味了流年,向每一位过往的读者掀起了故事的页脚。读懂他和她的故事,你便会觉得,那每一本书的背后都有着可爱和动人的心迹。幸运的是,“书香浙江丝路杯民营实体书店评选”给了我们这样一个近距离识美的契机。今天走向大家的玉环、义乌之书店人,和此前的余姚、舟山、杭州书店又稍有不同。他们的美,贵在朴实,却又闪烁。
暖暖爱书坊——梦想悄悄成长
清晨,距杭州250公里,浙江东南沿海的小镇——玉环县清港镇上,黄杰和妻子郑笑正为“暖暖爱书坊”一天的开业做着准备。夫妻两人都是80后,这几天特别忙碌,因为他们的小书店刚搬了新“家”。
暖暖爱书坊是新华书店在清港镇的小连锁店,也是清港第一家新华书店。书店2012年5月开业,最初位于清港中学旁,面积不到100平方米,主要经营少儿类图书。但正是这样一个小书店,凭着夫妻俩的努力,第一年实现营业额59万元,第二年达到71万元。由于原店面到期,他们把书店搬到了小镇繁忙的群兴路上,面积也扩大到了120平方米。
小书坊有着整洁明亮的两间店面,全新的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类少儿读物和学习辅导书,书店内散落着几把供读者休息的椅子,购书者络绎不绝,夫妻俩的每一天,都忙得不亦乐乎。
开书店前,黄杰在厂里上班,而妻子郑笑是新华书店的员工。“其实我们早就想开书店了。”黄杰搬来一把椅子坐下说,“以前镇上只有一个开了几十年的小书屋,买书都要去隔壁镇,那时候我们就想开书店,但苦于一直找不到店面。”
直到2012年,清港中学附近的店面要转让,黄杰和郑笑终于等到了机会,两人凑了20多万元开办了他们的书店,并用女儿的小名为书店取名“暖暖爱书坊”。
“清港镇虽然不大,但光小学就有7所之多,并且学校都鼓励孩子们阅读,小镇上对书籍需求最大的也就是这批学生。”2012年5月,书店红红火火地开业了,可还没过几天就冷清了下来,思索半天才知道缘由的黄杰说:“我们当时做了个调查,倒不是没有人要买,而是小镇上的人根本不知道这个书店的存在。”
发传单、拉横幅,他们都试了,但效果不好。一个偶然的机会,郑笑在新华书店了解到儿童作家晓玲叮当要到玉环来开签售会,她觉得这是一次机会:“我们把她请过来吧。”就这样,通过书店和学校的努力,顺利邀请到了晓玲叮当在清港中学附近的镇中心小学开办签售会。
“跟明星开演唱会似的!”黄杰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说,他们的书店也跟着火了一把。
“赚足了名声还要留得住顾客。”黄杰说,贴心的服务是关键。一般新华书店都是早上8点开门,而暖暖爱书坊却是早上6点半,“我们是根据学生上课的时间定的,要保证学生在需要买书的时间段内都能买到。”
渐渐地,书店在当地人中有了口碑。一到放假,书店甚至还做起了“托儿所”,当地家长都愿意把孩子送到书店里。为此,本就不大的书店还为这些孩子开设了免费的阅读角。黄杰说:“力所能及的,我们都帮,不只为了赚钱。”
如果顾客需要的书没有,黄杰还会从附近书店调,他说:“调书其实是亏本的,有一次为了本十几块的书,还跑到了椒江去,但是大家需要我们就要提供。”
说到下一步打算,扩大店面是夫妻俩最想做的:“买书的人多了,书也多了,店就要大了!”
新昊书店——书香充实心灵
7月的午后酷热难耐,义乌廿三里镇上的新昊书店门口,骆锦花正在搬书。
“店里刚进了一批新书,有些乱。”骆锦花放下手中的活儿,匆匆抹了把额上的汗,抬起被晒的红彤彤的脸,微微颔首,诚恳而拘谨。
与想象中的女强人形象不同,这个从事书店经营20多年的义乌妇女,是个个子不高、身材瘦弱的柔弱女子。
她的书店很简单,一排排的书架、一个收银台支撑起了这个不大的空间。
书店只有50平方米,并不宽敞,甚至有些拥挤。每个书架上都附着一张牌子:教辅书籍、青春文学、社会哲学、科技类书籍……书架间的狭窄空间里,零星站着几个人,安静地翻着手中的书。
这家书店只有两个人在打理,除了骆锦花,还有胡献。她们既是老板,也是员工。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两人成了共事的伙伴。
自己开书店之前,骆锦花一直在镇上供销社内的新华书店工作。一天,领导打来电话,说另一个员工不来了,让骆锦花自己招员工。此时正在书店里看书的胡献,一听店里缺人手,便去试探着问:“我能试试在这家书店里工作吗?”两人就这么结了缘。
“我从小就喜欢看书,喜欢被书包围着。”长相清秀的胡献浑身透着一股书卷气。大学期间学中文的她,喜欢文字,拥有一家书店一直是她的一个梦想。
2011年上半年,省新华书店要求撤掉门市部,改成连锁店。有着共同爱好和理想的骆锦花和胡献便合伙开起了新华书店“农村小连锁”,起名“新昊书店”。
然而,让两人没想到的是,这家“小连锁”开了不到一年,就面临关门的危险。2012年3月,书店店面的房租即将到期。廿三里镇门面少,要门面房的人又多,只能通过投标来竞争。由于承受不了高房租,新昊书店去参与市场投标,没有中标。那天,两个女人抱在一起哭了。
在两人心里,“几天不去店里就好像缺了些什么”,书店就像自己的孩子,有感情了。
她们开始四处寻找店面,一个月时间,镇上大大小小的店面都被找遍了,不是地段太偏僻,就是房租太高承受不起。每天都在为书店伤透脑筋,两人几乎没睡过一个好觉。
“当时镇上有一家店面空了很长时间,地段很好,我不敢去问,我怕这家店面房租太高。”骆锦花思前想后,万般无奈之下,咬咬牙,最终还是决定将这个店面租下来,“找亲戚朋友借钱,先把第一年的租金付了。”
压力颇大的高额房租,迫使两人使出浑身解数。她们延长工作时间,花更多精力添书,每天像是一台挖掘机,开足马力,尽自己最大所能去挖掘市场,增加销售,以维持书店的经营。
“每天可以与书相伴,我们感到很充实。”这种充实感既来自书店的忙碌经营,也来自读书。“我自己一空下来就会看书,精神面貌好了,其他一切也会好的。”骆锦花称累得很“值”。
“我俩的性格是互补的,从来没闹过矛盾。”在骆锦花眼里,自己为人实在、踏实肯干,而胡献心思细腻、能说会道、懂得顾客的心理。这家书店,缺了谁都不行。
“我从事书店经营时间长,很熟悉书店的经营,在进书方面、书的陈列摆放方面都很有经验。”骆锦花笑言自己是“实干型”的:“这一包包的书都是我来搬,我力气大。”
相比实干的骆锦花,心思细腻的胡献更擅长观察读者的心理:“我们这个镇的读者主要是学生、农民和外来打工者。教辅类书籍卖得是最好的,另外还有些农民会需要有关种植的书籍,而外来打工者喜欢看励志类的书籍……”
书店回头客很多,镇上的一些人,已经把这家书店当成每周必去的地方。“我平时有空就会来这里,这里书很全。”“我经常来这看书、买书,都跟她们成朋友了。”骆锦花和胡献时常会听到这样的赞美。
“我们也算得上是一只绝处逢生、羽翼渐渐丰满的、可以自由飞翔的小鸟了。”胡献喜欢这样描述自己的书店。
然而,明年2月,3年的租房合同即将到期,书店又将面临何去何从的问题。
明年是否还会坚持?面对这个疑问,她们不假思索:“一定会坚持的!我们是有梦想的。”胡献总会这样解释,眼中闪着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