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政治纵深·法治

伪造医疗凭证疯狂行骗——

新农合之痛

  核心提示:

  千方百计收集农民身份信息,伪造外地医院住院材料,居然能骗取大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金。近年来,随着新农合报销比例不断提升,手续愈加便捷,正成为一些不法之徒眼中的“唐僧肉”,相关诈骗案呈高发态势。如何预防和应对,亟需引起高度重视。

  一个看上去像“草台班子”的诈骗团伙,购买、收集甚至骗取农民的身份信息,伪造外地医院住院材料,居然能在多地骗取新农合医疗保险金,总金额达82万余元。

  眼下,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新农合的好处,但同时,由于各地新农合参保信息还未实现共享,外地医疗机构报销凭据的真假,有关部门有时难以分辨核实。正是这一点,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

大胆:

假材料 狂敛财

  短短8个月,疯狂骗取新农合医疗保险金。前段时间,丽水市中级法院对当地最大的一起医保诈骗案作出二审宣判,李丽伟等18人因骗取新农合医保基金82万余元分别获刑,其中3名主犯获刑10年。

  更让人惊讶的是,除已到手的82万余元,这伙人被抓获时,还有5笔“报销费”即将到手,金额达17万余元。

  李丽伟,是该团伙的首脑,松阳人。他没想到,在杭州的一次看病,偶然遇到的一位“贵人”,会彻底改变他的命运。

  这位“贵人”名叫周朋,从事卖假发票的勾当。得知李丽伟来自丽水后,周朋给他出了个点子:可以提供虚假的住院费用凭证,让他到社保部门报销。怕他不相信,周朋爽快地说,不需要他现在出钱,只等报销成功后,支付发票金额的5%即可。

  回家后,李丽伟始终无法忘怀周朋的一番话。他找到家住丽水市莲都区的姐夫毛某,拿到其个人信息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卡,然后以毛某之名向周朋购买“住院支付60179.77元医药费”的虚假材料,并将材料送至莲都区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报销。结果竟意想不到的顺利,他很快领到了医保报销款24138.19元。

  “首战告捷”后,李丽伟有点心虚,“潜伏”起来暗中观察,眼见风平浪静,胆子顿时大起来,认为自己找到了“生财之道”。

  于是,他开始发动亲朋好友,为他寻找报销对象,承诺给予一定的好处费。遇到“天上掉馅饼”,先后有16人心动并行动了。

  为减少风险,李丽伟的足迹遍布丽水遂昌、松阳、莲都、青田、云和、景宁等多个县、区。他用相同的伎俩,先后骗保29次,其中成功24次,还有5笔报销金额没到手。

  弄虚作假,早晚穿帮。最终,他的行径被相关部门发现。去年6月,李丽伟在松阳县一家商场被公安民警抓获。此后,其同伙落网。

  “他们只需制作几张假票据,便可报销上千甚至上万元新农合保险金,而且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利益链。”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这些诈骗案中,有的是利用父亲等亲人的相关信息,有的则是利用朋友的个人信息,最终目的,就是与李丽伟合作“赚钱”。“可以说,为了钱他们已经不择手段。”

担忧:伸黑手 屡得逞

  记者了解到,目前,不法分子利用虚假的外地医疗凭证,骗取新农合医保费,正在由偶发性向多发性、团伙性发展。

  其中最主要的漏洞,在于负责报销的部门无法与相关医疗机构联网,很难审核外地医疗机构就诊票据的真伪,这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其实,这个漏洞并非新近才被发觉。缙云县就曾发生过一起骗取新农合的案件,案件被发现的过程,让人啼笑皆非。

  当时,缙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结中心的工作人员,审核当地村民黄某在温州某医院住院的收费收据及清单时起了疑心,和“开具”收据的医院联系后,医院称“没有黄某的住院记录”。工作人员又赴温州实地核查,最终证明这些报销单据都是伪造的,于是向公安机关报案。

  经查,这些单据都是黄某所在村的会计邹某叫人伪造的。邹某向警方交代,黄某是自己的老婆,因患肺炎没钱住院医治,就想到了骗保。此时,邹某声泪俱下,请求公安机关原谅,警方考虑其诈骗未遂,要求他通过当地媒体公开检讨。于是,邹某写好检讨书,在当地报纸刊登。没想到,这一登竟引发轩然大波。原来,黄某根本就不是邹某的妻子,她只是和邹某同村,长年在温州务工。得知检讨书的内容,黄某大为光火,找到当地有关部门和报社,要求维护自己的声誉。眼看事情穿帮,邹某只好向公安机关投案自首,最终难逃法律的制裁。

  一位基层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因为无法实现联网,相关审核人员只能凭借经验,判定报销人提供票据的真伪。由于新农合参保人数众多,根本就没精力、没时间做到一一核对。

  “从理论上说,我们可以找外地医疗机构核对,但实际上,常常会遇到对方不配合的情况,因为对方没有义务配合我们。”这位负责人担心地表示,如果遇到极端情况,一些医疗机构为追求利益,和不法分子合谋骗保,要核查就更难了。

  记者了解到,在我省查获的多起新农合骗保案件中,不法分子正是钻了制度的空档。前段时间,宁海县就查获一起合伙骗取新农合保险金60余万元的大案。当地新农合管理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发现,一年多时间里,当地岔路镇的一个村突然有六七名村民患重病,接受治疗的医院又不在宁波地区,而且还是同一个人代办报销。经过一番核实后,工作人员发现这些村民根本就没得过重病,这起大案才被曝光。

呼吁:扎篱笆 堵漏洞

  记者了解到,在我省,新农合很受农民欢迎,参保率非常高。早在2012年,全省参保率就超过97%。同时,随着社会流动性越来越大,异地医疗机构就诊情况也越来越多。但令人担忧的是,很多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相关规定,却是依据农民在参保地就诊制订的。

  因此,在异地就诊情况越来越多的背景下,规定难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漏洞。这时候,如何确保“救命钱”安全运行,真正用于有需要的人群,成为相关部门需要思考的问题。

  除了一些普通的骗保者,一些相关部门负责人也把黑手伸进其中。文成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原副主任张炘就是其中一个。他利用自身负责农村合作医疗报销的职务之便,看准了其中的漏洞,肆无忌惮地伪造医疗报销凭证,然后以他人名义报销,将5.5万余元占为己有。东窗事发后,他被当地法院判刑。

  无独有偶。2004年至2011年,余姚市某镇医管办工作人员施岳明伪造报销结算单87张,涉及新农合医疗基金高达68万余元。

  有关人士认为,应该尽快建设和完善新农合数据共享平台,实现省内新农合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与共享,防止不法之徒骗取群众的“保命钱”。

  业内人士还建议,考虑到我省农村仍然处于“熟人社会”的现状,应该加强报销公示,对公示的地点和形式做出严格规定,不仅要在村委会张贴,还要到报销人所在的自然村张贴,以加强公众监督。同时,对举报者应给予一定数额的物质奖励。

  ■ 专家观点

  杭州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李安:出现骗取新农合资金现象,主要是现在人员流动性较大,但相应的管理还没跟上。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例如可以建立医疗档案的云数据库,参保人员每次就诊都在数据库中留下记录,并和新农合资金管理部门联网,严格防范骗保行为。另外,还要加强对参保人员的教育,使他们认识到,骗保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


浙江日报 政治纵深·法治 00019 新农合之痛 2014-07-17 浙江日报2014-07-1700010;浙江日报2014-07-1700011;浙江日报2014-07-1700012;浙江日报2014-07-1700015;3503333;浙江日报2014-07-1700022;3547729 2 2014年07月1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