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时在朋友圈晒生活、工作和心情—
秀自己,并非都好玩
本报记者 何苏鸣
核心提示:
有钱的晒度假游、奢侈品;爱吃的晒美食,从早餐直到夜宵;年轻爸妈晒宝贝,吃饭拉屎、吐奶卖萌;热恋族晒连体恩爱图,在手机的那端呼唤爱……当下,许多人热衷于把微信朋友圈作为自己的“秀”场,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沟通欲望和猎奇心理,但也引发一部分人的嘲讽甚至反感。
宁波姑娘木子的一天,是在朋友圈的陪伴下度过的——
“清晨5点38分:起床赶路,疲惫万分,何时能当一个优雅的女人,一杯红酒配电影。”
“上午8点22分:过了安检才发现身上没带现金,这丢三落四的毛病什么时候能改?”
“中午12点40分:一下飞机就进入工作模式,我是女超人。”
“下午5点36分:傍晚坐着观光巴士到处转转,也算是到过这个城市了。”
每一天,她都用手机记录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心情,“不在朋友圈里记录点什么,总觉得心里不踏实。”
我的生活我来秀
30岁的木子是宁波某外贸公司的部门经理,工作8年,结婚7年。对她来说,朋友圈的功能,就和小时候的日记本差不多。“每一天忙忙碌碌的,不随手写下来就会忘记。”于是,在两年前的7月第一次发现朋友圈后,她开始在里面记录一切。
最初,她的朋友圈好似流水账:“今天和美国客户来回发了20封邮件,累翻。”“朋友推荐的这家西餐馆不错,下次带爸妈来。”“女儿第一天上幼儿园,MARK(记录)之。”
可渐渐地,随着“圈”里的伙伴越来越多,她发布的内容也五花八门起来。
有时候要秀一把恩爱:“结婚纪念日,睁开眼就看到老公偷偷订好的99朵玫瑰。爱是经得起流年。”
不少时候也会吐槽:“有点心力交瘁的感觉,可都得自己扛不是吗?老板的心思你永远不要猜。”
还有许多转发的内容:“20招教你单反入门”,这是为了和一起学摄影的朋友切磋的;“全世界50个风景最美的地方”,这是存起来要和老公一起游历的;“比PM2.5更可怕!夏季臭氧污染来了!”这些不知真假的信息源,还是小心为妙。
“有了更多的情绪表达和科普转发后,朋友圈更像是个分享互动的空间,让朋友们互相知道对方在做什么。”木子坦言,和过去相比,她越来越在意每一次“朋友圈”发布后的回复数和点赞数,时不时会刷新页面等待新的回复。
木子的状态,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当现实世界中解决寂寞问题的成本越来越高,而寂寞长期集聚又容易焦虑抑郁,朋友圈开始成为与人分享生活的中介平台。
“很多时候,在朋友圈交流比在现实生活中容易得多,面对陌生人也可以说说理想神交万里;面对讨厌的人说几句赞美的话也不会全身起鸡皮。”在木子看来,朋友圈大大降低了人们交朋友的心理门槛,而在朋友圈晒生活,也让不少人孤独空虚的人生找到回应和共鸣,刷刷存在感,原来自己人缘也不差。
过犹不及引反感
“同志们,此刻走过来的是微信方阵,看他们左手手机,右手充电器;身后背着一锅心灵鸡汤,胸前挂着养生秘方,自吟着励志典范和情感小句;他们侧身侧脸嘟嘴瞪眼,45度俯拍着健步走过台。问:‘同志们好,同志们刷新朋友圈了吗?’微信方阵清脆地回复:‘首长好,wifi密码是多少?’”
和木子“我的生活我做主”的心态不同,不少人对离不开朋友圈的生活嗤之以鼻,上面的段子就是证明。
“每天把自己去了哪里,做了什么全部拍下来,连坐的车子都不放过,然后晒上去的人,你们能理解吗?”
“有个胖胖的朋友天天传自拍照刷屏,天知道她的现实和照片一点都不一样!”
“大半夜饿得要死,正纠结吃还不是不吃,突然看到朋友圈里有人晒美食,那个烦啊!”
在不少论坛有关“朋友圈极品”的帖子里,网友们的类似描述屡见不鲜。“有孩子的晒孩子,没孩子的晒宠物,啥也没有的干脆晒自己”,甚至成为网友公认的朋友圈“三俗”。
而在这所有的“存在感”中,秀恩爱,是最不受待见的一种。
“把俩人kiss的肉麻照片都发出来,你是00后啊,你俩是恩爱了,有没有考虑过别人的感受,让我们这些光棍怎么活!”
“明明两个人心里都想着分手,非要摆出一副恩爱的样子,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
“不是花就是巧克力,或者是两张电影票,感觉我是第三者,全程参与他们的生活。”
……
在网络上,“秀恩爱,死得快”,是不少网友幸灾乐祸的口头禅。而现如今,他们的这番“厌恶”,甚至得到了科学研究的支持。
日前,美国一本名为《关系科学》的新书研究表明,那些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己充实生活和不停秀恩爱的人是最不讨人喜欢的。
研究中,学者们先是注册了一些假的社交账号,并使用了和另一半在一起的恩爱照片作为头像,然后将情感状态修改为“恋爱中”,还发布一些信息来展示双方恩爱的细节,以及自己对另一半的痴迷。而另外一些假的社交账号则根本不展示任何有关情感的信息。
接着,研究者们让100个参与者来评价这些社交账号。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参与者认为在社交媒体上不停秀恩爱的人可能对感情更忠诚,但秀恩爱过度却是非常令人讨厌的行为。
调整心态把好度
忙忙碌碌的生活中,你有多久没和曾经的朋友联系?朋友圈,有时恰恰是传递这份温情的很好选择。
以个体为原点辐射整个圈子,发一条文图信息,所有圈内的人都能收到,只字片语之间,或求得安慰赞美、或被调侃玩笑、或得到建议观点,成本低、收效好,很多不怎么熟的朋友也能点赞赠言,顿时觉得自己人缘不错,可以舒缓孤独焦虑,所以很多人喜欢朋友圈,每次在朋友圈发出文图,晒只是一种方式,收获的是分享和快乐。
资深心理专家陈泳介绍,微信朋友圈与微博不同,这个群体是被主人设定的“信任的人群”,它每发布一句话,实际上都想与这个信任的人群交流。有些人习惯于将自己的生活细节全部公布,目的就是想让更多的朋友关注到他。倾诉欲过强的人,或许会感到生活空虚、莫名焦虑等,想引起大家对他的重视。所以,当你发现自己“倾诉欲”太强时,最好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是否有待解决的心理问题。
对众人“吐槽无力”的秀恩爱,专家也有话要说。在实名制的社交网络上,用户多存在自我形象管理,也就是希望将自己受欢迎、优秀的一面展示给他人。例如上传自己好看的照片,显示自己参加很多活动等。这样的行为正是源于“自我形象管理”。而公开秀恩爱,显然也是这其中的重要一环——至少自己是有人要的、受欢迎的、有性吸引力的。有的秀恩爱者处于一种自恋的状态,秀出来不是给别人看的,而是满足自己的自恋。
“有些人秀恩爱是为了获得一种存在感,证明自己有价值、有意义,这类人自信心略显不足。”广州爱灵心理咨询中心心理专家张鸿飞这样认为。
当“晒生活”遇上自己的“潜意识”,一张图、几个字的朋友圈,显然已经不再是“秀”那么简单。在点击发送下一条朋友圈之前,不妨先自问:你的秀,属于哪一种?
■ 专家观点
中国心理干预协会理事何日辉:事物的发展一般要经历萌芽、发展、鼎盛、衰弱的过程,微信朋友圈一开始在熟悉的朋友间扩展,满足了人们沟通交流、增强归属感的心理需求,因此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朋友圈大军,朋友圈的成功在于它满足传统手段无法满足的心理需求,而当心灵鸡汤、广告越来越多时,这一功能被逐渐弱化,因此又不断有人选择抛弃。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符合大众需求的功能会被强化,其余则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