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今日温州

文章导航

春风化雨促和谐

——瓯海万名农村党员活跃在“四和院”

  春风化雨促和谐

  ——瓯海万名农村党员活跃在“四和院”

  瑞安日报记者 朱郁星

  区委报道组 黄松光 通讯员 黄瑚

  瓯海区丽岙街道是全国有名的侨乡,一半多的人口是华侨。杨宅村原本是这个侨乡中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小村。然而,最近,杨宅村在瓯海境内,可谓远近闻名,原因在于“红色细胞”的不断激活,让杨宅村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四和院”。

  近年来,瓯海区通过推进“红色细胞工程”,建立党群干部联系新机制——打造“四和院”,激发党员内在活力,架起党群“连心桥”。在党员们的带动下,如今,瓯海党员家庭户户挂牌活动遍地开花,1户党员家庭户挂钩帮带5到10户群众,就近提供各类服务,构建起了286个党群融和的社区、村居“四和院”。

远近闻名的“四和院”

  说到杨宅村,不得不提一下村里的红人张爱英。“热心为群众的贴心好党员”、“是群众身边的张大姐”……这些赞誉来得不无道理。2013年下半年,村民黄碎娟在擦窗户的时候摔倒,导致头部受伤。此时,她的子女都远在国外。张大姐刚巧遇到,二话不说找来车辆,将其送至医院救治。在医院,她忙前忙后,又是垫付医药费、住院费,又是采购生活用品。为让伤者放宽心,她还叫来在医院上班的女儿帮忙照看。

  医院里的医生知道她只是伤者的邻居后,无不称赞。为了让黄碎娟远在国外的子女放心,细心的张大姐和女儿还每天用微信把情况及时告知她国外的子女。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治疗,黄碎娟的病情好转。她国外的子女打电话感谢张大姐:“张大姐,多亏了你,我妈才能保住性命!”

  这样的事情,对于张大姐来说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村里老人要办医疗卡,找张大姐;村里的小孩要补办市民卡,找张大姐;村里妇女要学广场舞,找张大姐……“力所能及的事情,能帮就要帮,做人要有道德有良心。”就这样,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党员,用朴实的话语和务实的做法,贴近群众,实实在在地发挥着党员的“细胞”作用,用实际行动温暖着村民的心。

  热心的远不止张大姐一人。党员陈永生也在用实际行动奉献自己的力量。当微信逐渐进入普通市民的生活时,他及时建立了微信群,将负责联系的村民都加入群里。“村民只要有事,随时随地在群里发一声,立即有响应。”

  党员的热心拉近了党群之间的关系。在不断拉近的关系里,杨宅村融洽的氛围日益明显,党员与村民们就是居住在“四和院”里共同生活的家人。

  瓯海打造党员“四和院”带来的变化不仅发生在杨宅村,南白象街道上蔡村同样也经历着类似的蜕变。这点,老党员张云玉与群众特别的联系方式可以佐证。他从电力局退休回村后,几乎每天都在广场教村民打太极,跟村民们拉家常、问困难。通过他的这种柔性方式,做通了多个村民拆迁安置的思想工作。

  瓯海区委常委、组织部长黄慧说,创建“四和院”的重点是加强党员与群众之间的联系,通过党员组织群众开展自我服务,以达到强基惠民的目的,使基层党组织更加坚强有力,党员模范作用发挥更加明显,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为温州“赶超发展、再创辉煌”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组织保障。

无缝对接新源泉

  走进潘桥街道潘北社区,仿佛来到“红色家庭”:他们以“实施红色细胞工程、打造幸福社区创建”为主旨,将社区党员按村支部分成6个“红色细胞集”。按照就近就熟的原则,每个党员分别联系10到20户,将党员与各户建立结对服务关系,将党的声音和政府的管理延伸至社会最末梢,从而实现了“上面千条线”和“基层一张网”的无缝对接。

  与潘北社区一样,瓯海区各“四和院”都建有党群干群“双联系”机制。一方面,按照楼宇小巷、邻里乡亲等地域相近;亲朋交往“熟人”关系程度;传统的生产队、村民小组;志愿组织、协会等社会团体等因素,探索建立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网络,由党员和联系服务的农户组成虚拟“四和院”。另一方面,建立干部联系指导党员制度:村级层面,村两委干部、辖区民警、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等与党员开展直接结对;镇街层面,以打造“五全”干部队伍为抓手,将所有镇街干部与联系村党员结对联系,规定每月与党员交流沟通不少于2次。

  为确保“四和院”更具生命力,瓯海出台区街村居“双向互动”机制。所谓“双向互动”机制,一是打造村居下情上达“信息直通车”。首批试点挑选478名党员担任村居“四和院”联系人,通过示范带动逐步扩展到其他农村党员、在职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甚至普通群众;完善区领导、部门单位定点联系镇街、村居和党员群众机制,下派了70名“一强两富”科级指导员,通过定期下乡等形式,主动向党员、群众了解信息,掌握问题,并利用QQ群、微信群等建立掌上“四和院”。二是打造难题化解“高速路”。通过举办问题会诊会、交办会、面商会等方式,及时解决党员群众反映的问题,使基层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从去年底以来,11个试点村居中,累计汇总各类问题252个,各地都至少召开1次以上问题解决会议,其中176个问题已得到顺利解决。

数字体现新作为

  景山街道西山社区党员黄小燕,除了完成第二支部书记的工作外,积极参与社区施粥点的志愿者服务。被聘请为瓯海区“百姓智囊团”成员后,黄小燕放弃不少休息、节假日时间。到群众中去搜集群众需求的信息,听取群众的呼声,关注全区脏、乱、差的问题。作为市民监督员,她还要积极参加最美、最脏的村居、河道评选活动,参与“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红色细胞工程”等各项活动。这些事让她忙得连轴转,但她却说,因为自己是党员,居民信任自己,能为群众办些事,心里非常舒坦。“不仅是我,党支部、志愿者队伍里的其他党员都有相同的想法,因为我们都是‘71’党群服务网络中的一员。” “71”是瓯海区各地“四和院”党群服务网络的共同“代号编码”。不仅13个镇街、85个社区建立的党群服务中心叫“71”,区级的、镇街的、社区的党务民生服务热线电话,都以“7171”为尾号。

  “71”的活动不仅包括建立“7171”认证服务网点,并在网点悬挂统一的“7171”党群服务网点标识,还包括整合家政、超市、水电煤气缴费等各类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商铺和服务行业。各地通过党员家庭户公开亮相、公开承诺、公开帮带,以党员个体带动党员全家、以党员家庭带动邻里,搭建起党员及其家庭发挥作用的平台。

  逐层推进的志愿服务活动,增强了党员身份意识、服务意识和先锋模范意识,提升了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在镇街部门层面,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创新服务内容。如创新推出了微网格做法,建立微网格,组建“党员微网格服务团”,就近为居民提供更细致、更有针对性的“微服务”。在区级层面,建立区级党员关爱互助会,设立了党员关爱互助基金和党内嘉奖制度,及时关爱激励基层党员和党组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瓯海创新“四季服务品牌”活动,将“红色细胞工程”贯穿全年。“四季服务品牌”活动中“春季调训”主要对村居、两新、镇街以及部门单位等基层党务工作者进行集中培训。“夏送清凉”主要在高温天,组织全区党员志愿者设立100多个免费伏茶点。“金秋送学”主要是组织村居党员开展大轮训,通过“送学、送书、送老师”的形式为基层党员送去精神大餐。“冬送温暖”主要在元旦和春节期间,利用党员关爱互助基金开展慰问活动。

创新服务新尝试

  瓯海推行“红色细胞工程”试点以来,村居“四和院”最大限度地输出了党员正能量。

  在参与“五水共治”工作中,娄桥街道玕南村组织“四和院”内的党员,带头认领黑臭河河段治理。以党员的模范行动去影响和引导其他村民群众参与到志愿活动中来,形成了党群共治黑臭河的良好氛围。

  温州医科大附属一医选址南白象街道上蔡村,然而村民拆迁安置问题迟迟未能落实。村支书林金祥发动党员干部,挨家挨户做通村民思想工作,最后终于让大伙儿同意征地。如今,医院的投入使用不仅带来了人气,更让村民每年增加了几万元收入。村民们打心眼里感激基层党员。

  随着“红色细胞工程”的深入开展,群众对党员提供服务的要求不断升级,党员对组织所能提供支持的意愿与日俱增,这也就形成了强化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倒逼动力。

  为进一步统筹党建资源,提升组织对党员的服务能力,瓯海通过不断创新实践,推动各级党组织不断做强现有服务品牌。比如该区服务型党组织“113”工程、党内嘉奖制度等,都在“红色细胞工程”实施中得到不断总结提升。党内嘉奖制度还被整个温州市推广。

  除此之外,瓯海在“两新”党员中还开展了服务员工、助推企业团体、奉献社会的实践。许多年轻党员纷纷利用微博、微信等虚拟平台交流服务信息,在网络上发出好声音、正能量。机关党员也纷纷进社区亮身份比奉献,使“红色细胞”在不同领域都吹响集结号,感召更多人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如今,瓯海区近1万名农村党员个个成了服务群众的“百事通”。正因为有了社区、村居“四和院”落地生根,不少群众表示,党员风气明显好转,以前“见不着”党员,现在党员就在身边,正实实在在地服务群众。

  ■ 名词解释

  四和院

  所谓“四和院”,是指家庭和美、邻里和睦、党群和顺、社会和谐的社区和村居。

  红色细胞工程

  所谓“红色细胞工程”,是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构建起以乡镇党委、政府为龙头,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共同参与,“乡镇-村居-邻里-居民群众”为主体的“红色细胞”组织网络。该网络通过搭建组织构架、明确“细胞”功能等方式,促使每一片区域都得到精细管理,每一户家庭都得到贴心服务,每一个诉求都得到有效回应,切实做到群众“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办,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管”。


浙江日报 今日温州 00020 春风化雨促和谐 2014-07-16 浙江日报2014-07-1600006;浙江日报2014-07-1600007;浙江日报2014-07-1600009;浙江日报2014-07-1600010;浙江日报2014-07-1600016;浙江日报2014-07-1600019;浙江日报2014-07-1600013;浙江日报2014-07-1600020;浙江日报2014-07-1600021 2 2014年07月1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