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杭州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

  新华社杭州7月14日电

  新华社记者 何玲玲 李亚彪 张乐

  这里拥有西湖、运河双世界遗产;这里是颇具安全感和幸福感城市;这里还涌现出“最美妈妈”“最美司机”、奋不顾身救火的“杭州好人”等……这是一座独一无二的城市,正在用自己的努力和实践,探索“美丽中国先行区”的发展道路。

  自去年7月提出“努力建成美丽中国先行区”一年来,杭州市把握生态与经济良性互动发展“拐点期”,以托管者、建设者的双重姿态,通过传承、修复、创新,融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与心灵美为一体,努力实现“美美与共”。

  迎“倒U拐点”

  破“发展怪圈”

  什么才是美丽杭州?“它应该包括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和心灵美。”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龚正说,生产美保障生态美,生态美产生生活美,生活美触发心灵美。

  “环境经济学中有个著名的库兹涅茨倒U形曲线理论,经济发展到一定临界点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对冲关系会出现反转,经济发展将对环境保护产生正向促进和改善。”龚正说,杭州市希望通过自身的探索,破解当下“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不可调和”的怪圈,并促使这一时机早日到来,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贡献。

  研究发现,西方多国在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至1万美元时,相继出现库兹涅茨拐点。2013年,杭州市人均GDP达到1.5万美元,三产在GDP中的比重超过一半,高技术产业、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取代传统工业,成为发展重点,进入生态文明的最佳发展期。

  杭州牢牢把握住这个历史机遇。

  如今,美丽杭州已盛景初现。西湖边绿意葱茏、水清鱼跃;运河畔灯火阑珊、欢声笑语;低小散的污染企业正在被文创、电商等新兴产业取代;保护水源水质、修复岸线生态、促进产业转型的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工程已现雏形。

  传承修复创新

  资源让渡百姓

  杭州自然禀赋得天独厚,早在唐宋时期,白居易、苏轼等在杭为官时就有生态修复的实践,作为继任者,做好传承首当其冲。临安市委书记张振丰介绍,为传承古人留下的自然人文资源,临安提出“五不”:不动山、不填塘、不砍树、不搬河石、不拆有历史价值房屋。

  清凉峰下,巨石如飞瀑贯穿整个百丈村,不少外地商人欲高价购买,却都被婉拒。“这些石头既能缓冲山洪、保护生态,又是一道美丽的景观,给再多的钱也不卖。”村民盛明其说。如今,特殊的景观每年至少能吸引3万名中外游客,带动了当地的餐饮、住宿、娱乐和农产品销售。

  传承的同时,修复也必不可少。西溪湿地在改造之前,猪粪遍地、污水横流,是谁都不愿踏足的棚户区。西湖区委书记王立华介绍,各级政府先后投入40亿元对其进行生态修复,尽全力恢复其“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湿地景观。如今,这里成为全国唯一一座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和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类似的修复在杭州屡见不鲜,杭州市市长张鸿铭说,去年以来,杭州市将“治水、治气、治废、治堵”“四治”作为政府最大的民生工程,修复因经济发展和人为活动破坏的环境,努力使美丽杭州由画卷变为现实。

  拱墅区委书记许明坦言,建设美丽杭州,不仅需要传承、修复,更需要创新。在老工业区拱墅,昔日的旧厂房变为创意人才集聚的文创产业园区;荒芜的半山被改造成免费开放的国家森林公园。西湖景区在全国率先24小时免费开放,杭州将公共资源最大程度地让渡于百姓。“还湖于民”虽然损失了每年2530万元的门票,但换回的却是100多亿元的丰厚回报。

  全民协同参与

  实现“美美与共”

  不少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美丽杭州的探索和实践过程,是杭州干部群众高度凝聚共识的过程。“只有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居民打心眼里爱上这块土地,主动参与到美丽杭州的建设中来,才能实现美美与共。”杭州市民杨沛林说。

  张鸿铭认为,美丽中国建设不是千城一面、照搬照抄,更不是大拆大建。生态文明不仅只是生态优美,更包含了人们对生态的认知和对自然的敬畏。

  一些游客认为,杭州之所以不同于许多城市,关键在于这是一座活着的城市,而非挂在墙上的图画,其中的美每个人都可进入、可参与、可分享。

  在美的浸润和政府的因势利导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美丽杭州建设中。为减少空气污染,今年春节起,杭州所有寺院用三炷清香代替纸钱香烛,得到市民的理解和支持;孩子们呼吁减少爆竹燃放,主城区鞭炮垃圾同比减少1/3,火灾从过去的数百起骤减到十几起。“最美”现象也由“盆景”变为“风景”,进而演变为城市的“风尚”。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杭州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 2014-07-15 3546679 2 2014年07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