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旅港学子交流学习心得
赴港读大学 有利亦有弊
记者 石天星
本报讯 辽宁高考状元刘丁宁去年从港大退学,为读北大重回高中复读一年,引起较大反响。
近日,由在港浙江青年自发成立的浙江旅港青年会在杭州举办新生交流会,聊起对刘丁宁的看法,不少人表示理解。
“如果她从中大退学就太可惜了,但她从港大退学就能让人理解了。”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的苏姝是杭州一所高校的老师,她开玩笑地说,港大的学生活动很多,如果想做学术还是来中大比较合适。“我们的学校在山上,搞活动得专门下山,所以就安心读书了。”
事实上,几位目前正在香港读书的青年会成员都表示,香港高校学术研究的氛围不是特别浓,不少老师在课外还有兼职,对指导学生做课题关心不够。“个别导师选学生时就是看中你帮他赚钱的能力。”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硕士张苏倩说得一针见血。
香港浸会大学大三学生陆雪文当年在浙大理科试验班和香港商科之间选择了后者。她说,香港的商科教育更重实践,学生们大一大二时就会出去找实习,而大学毕业后大家都不会选择读研,很多都进入金融服务业工作。“一般是已经做到了公司管理层中层后再回来读研究生。”
显而易见,香港的社会氛围是重商、重实际的。
“如果想留在香港,学计算机专业的找工作也很容易。”张苏倩说,他们专业有6个同学去了腾讯,3个去了甲骨文,3个去了网易……
在北京大学教务长办公室主任、浙江招生组组长李祎老师看来,香港的大学吸引内地学生,除了有国际化的背景,高额的奖学金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港大每年都会为部分优秀新生提供高额奖学金,北大也为新生提供奖学金。”李祎说,北大的全额奖学金虽然只有5万元,但扣除学费(4年约2万元)、住宿费(4年约5千元),仍有剩余,获得新生奖学金的学生在校期间还有机会获得其他奖学金。
“当然,读大学,同伴群体也是十分重要的。”李祎说,与香港高校的国际化程度比,内地大学确实还有一定差距,不过现在内地高校也很重视国际化培养,如北大本科生在校期间海外交流、交换学习和参访的比例已经超过60%,部分学院达到100%,每年还有9000多人次外国留学生在北大校园学习、生活。“从本科生大学期间参与海外交流、交换的学校的层次,以及毕业后去海外攻读研究生的高校的层次看,北大的国际化程度都非常高。”李祎说。
内地学子赴港求学日渐增多,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香港青年也开始选择“北上”,因为觉得内地市场更大,发展机会更多。
陆雪文发现,很多香港人都在学普通话。进行课堂讨论时,她试着讲粤语,而同学们都很礼貌地请她说普通话,因为想跟着她学,而她课外做的一份家教也是在教香港小朋友说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