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中德黄金十年之旅
丁纯
7月6日到8日,德国总理默克尔第7次以总理身份,也是其第3次当选德国总理后首次访华,访华内容丰富,涵盖政治对话、经贸商谈、人文交流,可谓成果丰硕,引起了世界的广泛瞩目和解读,被誉为是开启中德关系下一个黄金十年之旅。
默克尔此行和今年3月习主席对德国的访问无疑将中德双边关系推至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中德关系处在建交以来的最好时期。双边关系正进入名副其实的全方位战略合作关系新阶段。在经济上,德国是中国在欧洲第一大经贸伙伴、投资者和技术来源地,英法等均无法望其项背。中国则已是德国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另一方面,合作层次不断升级,从制造业和货物贸易等传统领域提升到金融业和服务贸易等更高层次。在政治上,两个价值和政体不同、但没有直接利益冲突和领土纠纷、主张世界多元化的战略伙伴间的政治互信正在稳步提高,双边对话磋商日益机制化和普遍化。同时,在处理双边有意见相左的如人权、民主等话题时,默克尔领导下的德方选择了双边内部沟通而非对抗的处理方式,显得更加成熟和富有成效,对欧盟国家来说无疑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此次默克尔选择在七七这个敏感日子到访中国、行前敦促日本要改善同中国的关系以及在清华大学演讲回答有关提问时强调要不忘历史等诸多看似的巧合无疑是中德政治关系日益紧密的明证。
纵观中德关系近10年来,尤其是新领导层执政以来不断得到夯实和深化达至新高度,是双边务实度势、顺应现实变化、互利共赢,努力有为的结果,有着必然性和可持续性。
互利共赢是中德双边务实合作的定位锚和压舱石。经济上,随着改革开放, 特别是入世后,自身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融入世界经济的速度和规模达到空前,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领跑者,近年来,中国急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加速相应的社会转型,不仅需要先进的商品、技术、投资,而且也需要经济和社会的治理经验,德国无疑是我们在欧洲的首选。而作为发达经济体的德国则受到了以欧债危机为代表的全球化、老年化、增长动力匮乏等一系列挑战,中国对德国来说已经不再是一个潜在的未来市场,而是德国经济增长的现实依赖。以德国大众汽车集团为例:去年其总体销售仅增4.1%, 而中国增幅达到16.4%。显然,“和中国一起成长、享受中国发展的红利”已经成为德国经济界和不同党派领导精英的一致共识和现实选择。在国际关系上,作为具有重大影响力、主张多元化的大国,目前中德两国外交上有着很强的相互需求。就中国而言,面对通过 “再平衡政策”实施对华遏制战略的美国和安倍领导下不断顽固右倾的日本等,欧洲和德国无疑是我国新型外交的着力点。而对德国来说,经历了欧债危机后的德国在欧洲和世界的影响力正不断增强,在诸如乌克兰等地区危机和冲突、气候、核安全等国际事务处理和构建多元国际对话平台等均需要中国的理解和配合。
相互尊重成为构建双边政治互信和求同存异的契合点,为两国全方位战略关系的构建夯实了框架基础。毋须讳言,中德两国囿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一些问题上存在着分歧,如何处理分歧和管控危机对两国关系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在此,相互尊重、寻求理解的解决之道不仅保证了双边关系得以顺利发展,实现了“经热、政和”,也为中欧关系发展树立了榜样。面对一个日益敢于坚持自己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更加开放、自信、好学和勤于善于沟通的中国,默克尔总理从上任之初会见达赖到目前选择私下与中方沟通“人权”等,以及在去年中欧“光伏之争”中主张对话、反对实施惩罚性制裁的做法均表明,通过长期的磨合和沟通,双方已经务实地找到了有效处理分歧的方法。
展望新十年,我们在对中德关系发展充满深化全方位战略合作、更上层楼的期许和信心的同时,也应看到由于两国在发展阶段、价值观念、政治体制、发展方式、文化理念的理解差异,加上对中国的迅速崛起、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在制造业等领域的竞争仍充满焦虑,使得当下德国民众对中国及其发展看法有些负面。因此,如何促进双边人文交流,还原真实,增加理解、消除误读,夯实中德互利共赢,是中德全方位战略合作的民意基础和防止波折的重大任务。
(作者系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