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人文·好奇

“科学 ”讲述中国航海迈向3.0时代——

直挂云帆济沧海

  记者 李月红 通讯员 林雅琪

  本报讯 7月11日,中国航海日。从唐朝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到明代郑和下西洋,我国成就了航海史上多个创举。那现代航海所需的装备有哪些?船舶上的工作岗位如何布置?在未来的10到20年,我国能否成为世界造船强国?7月12日,由省科协、浙报集团主办,浙江日报、省科技馆等承办的“科学+百日谭”邀请到省造船工程学会的3位专家郑惠明、岑国辉、白奇声,为科学爱好者们打开航海的大视界。

  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你见识过狂风巨浪;在《加勒比海盗》中,你见识过惊心动魄的海上追逐……“航海之旅,事实上是非常安全的。” 岑国辉说。首先从航道来看,单行航道在同一时间内,只能供船舶沿一个方向行驶,不能超越或在行进中停让,相当于车辆单行线。大船专用航道只供重量达到规定吨位、吃水达到规定米数的大船使用,不合规定的船只不能入内。

  在船舶航行中,通讯联络是必不可少的。据介绍,通讯设备包括海事卫星、雷达、气象传真机、电子海图、航行警告接收机等。海事卫星用于海陆地间的无线电联络;气象传真机可以接收天气图和气象卫星云图。

  在船舶中有一张特殊地图——电子海图,岑国辉介绍说,电子海图是一种数字式海图,好比开车时要用的导航地图。除了能连续给出船位外,它还能提供海底深度、岛礁分布等航海信息,有效防范各种险情;航行警告接收机则用于接收搜救信息、航行警告、气象警告等。

  自1405年7月11日郑和远渡印度洋,并且到达了遥远的非洲东海岸。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从最早的木筏、独木舟、帆船到蒸汽机船,发展到现在的豪华游艇、邮轮、军舰、航空母舰。人类对海洋的探索,正在进入海洋工业的文明时代。

  伴随海洋工业发展,海洋垃圾逐渐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根据监测,目前北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已成为全球海洋的三大垃圾带。岑国辉介绍说,国际上有关海上垃圾管理的公约早已出台,比如MARPOL 73/78公约(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国际公约)、1972伦敦公约(防止倾倒废弃物及其他物质污染海洋的公约)。它们对海上垃圾的处理作出了详细的规定。

  海上处理垃圾,也要实行分类管理。难以降解的物质,比如耐久塑料,是不能直接倾倒入海的。即使是食物垃圾,也要经过粉碎,待颗粒大小达到过滤要求后才能排入海水中。在排放垃圾时,船舶的行驶速度,每小时的排放量,排放的区域更是被严格规定。比如波罗的海,因为停泊着大量豪华邮轮,在这个海域内,任何垃圾都是不允许被排放的。

  “从造船总量上看,中国目前确实是世界造船大国,已经进入航海业的2.0时代。” 郑惠明说,去年,中国造船完工4534万载重吨,新接订单6984万载重吨,手持订单1.31亿载重吨,连续4年保持世界第一。但船舶制造的关键技术、关键配套设备还有赖于进口,高科技、高附加值、高难度的船舶制造比较缺乏。白奇声说,“接下来,我们要进入3.0时代。就是从现在开始,用2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从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的转变。”


浙江日报 人文·好奇 00016 直挂云帆济沧海 2014-07-14 3544821 2 2014年07月1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