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杭州三家古老染织系列非遗馆开馆

“小巷三寻”布衣美

  本报杭州7月8日讯

  记者 刘慧

  那些用妈妈的老土布制成的手工艺术品,纯朴中透着现代,粗犷中透着精致,古老中透着时尚。今天,小巷三寻·土布生活体验馆、小巷三寻·求知小学手织布体验馆、小巷三寻·湘湖手织布纯植物染织馆3家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同时开馆接纳访客。

  长浜路上,由杭州“小巷三寻”的民间手织布服饰公司精心打造的土布生活体验馆里,老大妈坐在古老的布机前熟练地纺线织布,一幅“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的传统织布场面,与时尚繁华的都市商场形成巨大反差,人们被这传统老手艺所吸引。馆里展示的所有服装和家居用品都是用手织土布制成的,温馨而亲切。当传统的土布逐渐淡出都市人的眼界时,被列入浙江省第4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杭州市首批文化创业产业扶持项目的“土布织造工艺”却反潮流而行之,使用最传统的材质制作现代服饰,其大胆实践与独特眼光不禁让人刮目相看。

  在这里,可以寻找岁月的悠长、静美和温情,同样不见始终的还有小巷的历史与时间,这个时间节拍与外面的世界不同。外面的节拍一声紧似一声,呼呼呼赶得你若疯若狂。这里呢,是“咔嚓、咔嚓、咔嚓”,不紧不慢,安稳踏实。知道了,那是母亲的织布声呀,母亲就在织粗土布呀。因为母亲知道她的游子必定会回乡,知道任凭外面怎样的锦衣,也难以替代她的游子对土布之衣的留恋。

  “在中国,纺线织布有着千百年的历史,手工织成的土布是人们日常生活必备品。”在位于萧山的小巷三寻·湘湖手织布纯植物染织馆里,喜欢纯手工艺术品的人们看到,这种土布因为不上浆、不添加化学制剂、经数十道工序手工织就,是纯天然的绿色布料。作为纯植物纤维的棉花,其特有的中空结构使孔隙可以自由地吸收和挥发水分子,被专家称为“会呼吸”的纤维。与此同时,传统土布粗老笨拙的缺点被现代工艺逐一克服,而柔软舒适的特性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充分利用土布面料的独有特性和简约风格,又融入了国际流行的现代设计理念。虽然土到极点,却也美到极点,彰显出浓浓的自然魅力。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小巷三寻把《游子吟》《花木兰》《牛郎织女》《黄道婆》和《孟母断机》民间故事制成漫画,并装订成小画册。如此,顾客在买土布同时,还能得到一本画册。“妈妈们能按画册,给孩子讲民间故事,有穿有玩,一举两得。”一件土布穿在身上,摆在案头,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单纯的感官享受,更重要的或许是对家庭、对亲情的品味和追忆。与此同时,杭州大可环境艺术有限公司又选取辖区沿途闲置的城市围墙,制作了以“讲非遗”为主题的“小巷三寻”系列文化墙。

  与此同时,小巷三寻·求知小学手织布体验馆也迎来了首批小观众,他们是“放飞民族文化梦”——下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青少儿暑期体验月系列活动的同学,同学们把已写好的“寄语民族文化梦”系在小气球上进行放飞。接下来,生活在下城区74个社区的少年儿童,将在暑期特别体验月系列活动中分享非遗传承亲子体验、拍客我们的民族梦想、记录身边的非遗代表成果,孩子们还将把参与体验活动的感受写成作文。

  日月绵长,庭院静好,当人们在繁忙后跨进这个土布系列非遗馆,在古老的织架前做一回悠闲的观赏之人——缕缕而成之,寸寸而织之,这是一种走向自然的脚步。让优质的民间土布文化,在小巷三寻的演绎中,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焕发着现代生活的新生机。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小巷三寻”布衣美 2014-07-09 3539277 2 2014年07月0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