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专版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 倾力打造国家远洋渔业基地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

  ——写在西码头泛太平洋远洋渔业母港崛起之际

  林上军

  美丽的舟山群岛,祖国的东海明珠,名副其实的“中国渔都”。 曾经,随处可见的大黄鱼、小黄鱼、墨鱼、带鱼……吸引全国沿海省市数十万渔民“捕金捞银”。当年,全国每10条鱼其中1条产自舟山。近年来,东海渔业资源频频告急,舟山人早已把目光投向太平洋、大西洋深蓝地带,跨出国门、驰骋渔场,把鱿鱼、金枪鱼、秋刀鱼等深海优质食品源源输送回港,经过冷链中转或深度加工,再销往国内外市场。

  如今,一座立足舟山、辐射全球,集远洋水产品中转、电子交易市场、金融配套服务和冷链加工等于一体的现代化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正在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悄然崛起。

【夯实基础 重振雄风】 “十二五”舟山远洋渔业驶入快车道

  舟山是我国远洋渔业起步最早的地区之一,其远洋渔业起步可追溯到1985年,从国营、集体主导,到民营企业快速崛起成为主角,几经风雨,不断摸索前进。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舟山渔民老大李科平率先开拓北太鱿钓作业,书写民间资本开拓远洋渔业新篇章。

  2008年10月29日,中国渔业协会授予舟山“中国渔都”牌匾,尽管当时舟山渔业在全国渔业中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面临的压力和困境也是显而易见:近海渔业资源衰退、欧美贸易壁垒加剧、周边涉外渔事纠纷频繁。

  当年,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曾让许多行业一筹莫展,舟山渔业何去何从,同样成为一个问题。国家开始加大了对远洋渔业政策扶持力度,把开展渔业合作列入国家外交战略组成部分;国内水产品加工企业面临着原料短缺困难,国内对水产品需求不断扩大;海洋捕捞生产、管理、技术水平提高,为更好地开展渔业合作创造有利条件;国内捕捞强度过剩,发展过洋性远洋渔业已成为加快渔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

  舟山市从上到下正是看到该行业所孕藏的“天时、地利、人和”发展契机,开始打响一场决定“中国渔都”命运的远洋渔船转型升级战。

  “当时,舟山市远洋渔船规模还相对较小,主要以北太老旧渔船为主,只有少数几艘西南大西洋和东南太平洋作业渔船。记得那年华鹰远洋渔业公司老总李科平当选为北京奥运会火炬手,成为我们全行业的骄傲。”舟山市海洋与渔业局外经外事处负责人回忆,2007年、2008年公海鱿鱼资源连续见好,北太、阿根廷都创下最高历史产量,但丰产不丰收,鱿鱼价格出现急剧下跌,远洋渔业经营一度面临困难。

  为争取省级资金扶持,省市海洋与渔业部门、协会和舟山市领导多次向省里呼吁反映,经过多方努力,省远洋渔业专项资金补助于2008年底开始恢复,而此时正值国际金融危机,钢板等原材料处于历史低位。2008年底,舟山有两家公司率先向省局申报新型鱿钓渔船,吹响了舟山市远洋渔业新一轮快速发展的号角。从2009年开始,短短5年时间,全市累计投入近30亿元,新建远洋渔船237艘,目前累计近440艘,率先打造一支全省最大、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远洋捕捞船队,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发展数量、发展速度,在舟山市近30年远洋渔业发展历程中可谓史无前例。

  由此带来“中国渔都”雄风重现:全市远洋渔业年产量占全国的20%;其中鱿鱼产量占全省远洋渔业总产量的85%,占全国鱿鱼产量的70%以上。舟山已成为全国鱿鱼的最大输入口岸和主要的鱿鱼加工地区。

  2000年以来,舟山市远洋渔业总产量累计达到200万吨,远洋鱿钓总产量占到世界鱿鱼产量的10%。

  近5年时间,舟山远洋渔业产量年均增长率达到30.4%,提前实现远洋渔业“十二五”规划提出的30万吨产量目标。

【志存高远 凝聚力量】  放眼太平洋谋求远洋渔业新发展

  纵观舟山这一轮远洋渔业的发展,不但体现在决策的果断、政策的到位、行动的利落,更主要是发展思维的进一步拓宽,以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路、服务化体系推动现代远洋渔业转型升级。

  2010年1月,舟山召开渔业大会。一个“建设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再造一个海外舟山渔业”的口号在会上喊响。舟山市委、市政府把建设远洋渔业基地提上了议事议程。从此,舟山跨入打造国家远洋渔业基地的新时代。

  2010年8月13日,舟山市政府与中农发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同年12月,定海区在西码头中心渔港正式启动万吨级码头建设,并由舟山市海洋与渔业局牵头,成立了舟山惠群远洋渔业发展有限公司筹备小组。

  2011年5月12日,由舟山市国资、中农发集团等携手,联合15家地方民营远洋渔业企业及一家港口企业,组建成立产业服务业龙头企业——舟山惠群远洋渔业公司,致力于在舟山定海西码头国家级中心渔港打造一个集远洋水产品装卸、冷藏物流、电子交易市场、金融配套服务和加工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远洋渔业综合产业基地,着力改善远洋渔业服务软硬设施条件,增强后勤保障综合配套服务。

  2012年底,惠群公司进行改造提升,优化股权结构,舟山海投公司出资1. 3亿元实现控股,惠群公司资本金从5000万元扩大到1.55亿元,改变了原先股权小而散的格局,为加快远洋基地核心设施建设创造了条件。

  2011年8月,西码头第一个万吨级码头正式完工。但欣喜中却夹杂着一丝苦涩。西码头口岸并不在舟山市对外开放区域之内,码头虽建成,却面临着外轮不能靠泊的窘境。在无数次的协调与反映中,终于引起了分管口岸工作的省领导的关注。副省长亲自带领相关部门人员到西码头进行实地办公,现场拍板,特事特办,并同意采用一船一报、锚地申报、码头靠泊的变通方式临时进关。很快,海关、边检、口岸、检验检疫等服务机构进驻西码头。

  翌年,西码头第一个万吨级远洋专用码头顺利运行,日卸货量从最初的500吨左右提高到目前的1400吨,解决了日益凸显的远洋鱼货进关装卸难题;目前,港区第二座万吨级渔业专用码头即将竣工,远洋渔业冷链物流基地项目一期2.7万吨冷藏库主体工程接近完工。西码头水产品园区内,舟山柏宏、惠业天成等民营企业投资兴建的多个2万吨级现代化冷库也陆续建成。

  与此同时,舟山市华鹰、海利几家远洋渔业公司率先联合购置和建造了12艘7000~8000吨级的国内远洋辅助船和挂方便旗的大型冷藏运输船,以舟山为母港,配套东南太平洋和西南大西洋公海生产,成为目前亚太地区重要的远洋渔业冷藏运输力量,并积极尝试开拓远洋自捕水产品他国港口集装箱中转回运国内业务,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国外运输公司垄断海上运输、受制于人的尴尬局面。

  “进口”问题逐步解决后,“出口”模式也在创新中不断发展。2013年下半年,惠群公司与浙江舟山大宗商品交易所开展深入合作,实施鱿鱼品在大宗商品交易所挂牌交易,拓展了远洋水产品线上线下即时交易空间。舟山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说,这也是增强舟山国家级远洋渔业基地竞争力,延伸产业链条的需要。

  近来,舟山远洋渔业基地呈现的集聚效应,吸引外地企业纷纷前来抢滩。日前,由上海开创远洋渔业有限公司牵头,联合新加坡三海国际有限公司与岱山县腾华水产有限公司投资6亿元,打造国际领先的金枪鱼精深加工基地和研发中心。最近,福建一位长期从事渔业的商人多次来到舟山考察,最后决定在这里落户注册远洋渔业公司,他说,全国沿海从南到北一路看下来,这里的远洋渔业发展基础好、氛围好,现代化服务体系建设方向令人值得期待。

  国内综合型远洋渔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国外也在加紧布局。舟山震洋发展有限公司副总李永杰介绍,从2010年开始,该公司在印尼巴布亚省征用土地420亩,打造远洋渔业服务基地。2011年,该公司和印尼ABBA公司合作在印尼成立了一家永丰发渔业有限公司,并取得了20艘赴印尼阿拉弗拉海海域单拖作业入渔许可。基地共分四大功能区:水产品加工、船舶修造、后勤保障、船舶商品交易,目前基地正在稳步推进建设。

  大力发展公海大洋性渔业,舟山已形成大洋性鱿钓为主导和特色的远洋渔业产业体系,目前在世界三大鱿钓渔场,即西北太平洋渔场、东南太平洋渔场、西南大西洋渔场,舟山市渔船数量独占鳌头。同时呈现金枪鱼、秋刀鱼作业后来居上、新渔场不断拓展的产业格局。

【决胜市场  展望未来】  

“中国渔都”迈向泛太平洋远洋渔都

  基地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中,新建船只不断投入,产量更是逐年翻升。2010年舟山市远洋鱿鱼产量10万吨,2011年增加至20万吨。但迅速“膨胀”的产量,却使得原有销售市场措手不及,无法消化。

  屋漏偏逢连夜雨。因欧债危机和鱿鱼出口传统市场疲软,订单锐减。而当时鱿鱼主要依赖出口,80%出口,20%内销。此外,舟山市群众远洋渔业长期以来缺乏整体应对市场的能力,而鱿鱼销售缺乏透明、公开的市场机制。多种因素下,不仅市场销售压力增大,鱼价下跌,行业也陷入严重困境。

  面对困难与挑战,舟山市政府审时度势,决定帮助企业拓宽国内市场,并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机制。

  2012年,舟山市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鱿鱼产业大会;同年底开始,连续两年开展“成都·舟山深海鱿鱼美食节”专题推介活动, “美食节”不仅将鱿鱼留香于天府之国的舌尖,而且也冲向整个西南市场,走向更大的全国市场。与此同时,在这份美味的诱惑下,全国各地的水产加工企业、远洋渔业企业船东四方出击,先后在北京、武汉、长沙、杭州、郑州等城市通过农贸对接、商超对接和餐饮对接的方式,成功构建了一条鱿鱼销售网络。

  在较短的时间内,舟山鱿鱼销售市场成功实现转型,鱿鱼价格稳步回升,鱿鱼从过去80%出口20%内销,转变为80%内销20%出口。今年预计鱿鱼产量35万吨,继续呈现量升价稳态势;金枪鱼捕捞加工销售持续看好。

  舟山远洋渔业产业体系的构建,不但推动了我国海洋权益的争取和维护,推动了渔业结构调整和发展转型,推动了水产加工和出口贸易发展,也推动了渔区经济发展,使新区群众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和好处。

  全市远洋渔业产量占全市渔业总产量的比例从不到10%到目前超过了20%。

  全市近70家远洋渔业公司(农业部资格企业25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要求,实现规范化发展,促进了渔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升了产业素质。远洋渔业渔获物具有纯天然、无污染、营养好等特点,深受消费者欢迎,市场需求旺盛,为舟山打造 “中国海鲜之都”、“中国绿色水产品之都”添上了浓厚的一笔。

  全市现有鱿鱼加工企业100余家, 2013年全市水产品出口总量22.4万吨,产值8.94亿美元,远洋水产品出口已占到半壁江山。

  远洋渔业带动水产加工、海上运输、船舶修造、机电设备、金融服务、石油化工、渔需物资补给等多个产业的发展。全市远洋渔业经济总产出已经超过百亿元。

  舟山普陀虾峙镇是渔业重镇,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起发展远洋鱿钓渔业,目前全镇远洋渔业产值7亿元,占虾峙镇国民经济总产出的30%,成为虾峙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柱。

  舟山展茅鱿鱼批发市场是目前全国最大的鱿鱼干制品市场,依托远洋鱿钓产业的发展,长期从事鱿鱼鲞加工的注册户已经有近百户,年加工鱿鱼4万吨左右,收益可观的经营户最高年收入可达到四五百万元。

  “渔业是发展海洋经济的先导产业,是舟山最重要的传统基础产业。发挥新区政策优势,建设国家级远洋渔业基地,打造中国渔业对外开放门户,是舟山群岛新区建设海上开放门户的重要内容,将为全国远洋渔业转型升级起到创新示范和探索作用。”舟山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打造中国远洋渔业产业集聚发展和服务功能齐全的发展大平台,并以此平台服务全中国、辐射太平洋,形成区域特色经济。

  进入6月下旬,舟山市政府主要负责人携相关部门负责人密集调研舟山远洋渔业,他指出,要充分认识舟山发展远洋渔业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紧迫性,找准突破口,加力加速推进远洋渔业基地建设,争创国家级远洋渔业基地,全面提升舟山远洋渔业的综合竞争力和服务水平。

  大家认为,打造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是舟山渔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出路,要重点关注三个环节:生产环节,要扩大远洋作业规模,提升综合生产能力,组建一支更具竞争力的远洋渔业生产主力军;加工环节,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加工链,提升水产品精深加工水平;集散环节,要通过强化市场建设,进一步提升基地吞吐能力,形成远洋渔业的集散中心。

  可以感受到,与6年前相比,如今的舟山人,对远洋渔业的认识更趋一致,其发展思路更清晰、发展理念更先进。用舟山市领导的话说,打造国家级远洋渔业基地,尤其要转变观念,以发展第二三产业的理念来扶持远洋渔业。

  进一步强化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领导,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尽快整合现有国有资本,吸引民营资本参与,打算成立一家专门负责打造远洋基地的国有公司,其下属子公司,按照各自职能和特点,发挥优势,分工协作,共同推进远洋渔业基地建设。

  2020年远洋鱼货进关量要求达到100万吨,其中自捕鱼50~60万吨;目前舟山国家级远洋渔业基地建设目标初步确立。整合市、区两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力量,引导全市远洋渔业相关企业资本,在定海西码头全力建设泛太平洋远洋渔业母港:增设码头设施,让全市400多艘远洋渔船有足够的锚泊空间;争取到2020年集聚国内外渔船700~800艘,并使船员有便捷的生活设施、健全的后勤保障;保税渔港通关便利,金融机构网点齐全,海陆空立体物流体系,并实现与国外各远洋基地顺畅对接。

  古老的渔港、崭新的伟业。舟山定海西码头,这片承载着新区远洋渔业梦之海岸,冉冉托举起备受全球瞩目的国家级远洋渔业基地;面向未来,一座连接世界各大洋的新区现代化“远洋渔都”正横空出世。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8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 倾力打造国家远洋渔业基地 2014-07-09 浙江日报2014-07-0900006;浙江日报2014-07-0900018;浙江日报2014-07-0900016;浙江日报2014-07-0900008;浙江日报2014-07-0900010;浙江日报2014-07-0900015;浙江日报2014-07-0900011;浙江日报2014-07-0900013;浙江日报2014-07-0900012;浙江日报2014-07-0900014;浙江日报2014-07-0900007;浙江日报2014-07-0900009;浙江日报2014-07-0900017;浙江日报2014-07-0900019;浙江日报2014-07-0900020;浙江日报2014-07-0900023;浙江日报2014-07-0900029;浙江日报2014-07-0900022 2 2014年07月0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