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新闻时评

天堂里,没路人

  “7·5”纵火案再次彰显现代化大城市公共安全不能承受之重。浙江历来重视群防群治,“枫桥经验”是平安浙江的一条有益经验。在今天,如何承接历史经验,使之更加适应现代化大都市的安全局势;如何呼唤群众安全防卫力量和意识的崛起,是面对此次纵火案所不得不思考的命题。

天堂里,没路人

  7路车,杭州最老的一路公交车,92岁。她最大的特色是,从旖旎风光中走来。灵隐禅踪,曲院风荷,苏堤春晓,宝石流霞,断桥残雪,湖滨晴雨……一路苍翠,浓郁得几乎要融化人们的眼睛。然而,这一切却无法软化一颗狂悖暴虐的赴死之心。

  7月5日黄昏,当7路车走出湖区不到500米,34岁的甘肃人包来旭,从座位上起身,在念念有词的“倒倒倒”声中,将随身藏匿的香蕉水倾覆。眼看乘客开始混乱,他诡异一笑,加速从腰间掏出打火机、点燃。三五秒之间,车厢、乘客陷入火海……

  人们不解,这位脸型略胖、穿着时尚“洞洞鞋”和T恤短裤、有点像“背包一族”的青年男子,究竟在生活中经历了什么,以致做此惊世之举。但确定无疑的是,15位与他同路的乘客,已然被烧成重伤。这些无辜之人,很可能将在下半生忍受病痛的长期折磨。

  这是继厦门陈水总公交车纵火案之后,又一起影响重大的公交人为纵火事件。人们不幸地看到,再一次,极端个体利用公交车人流集中、防备疏松的特点,制造“绑架”无辜平民的恶劣事件。它一方面激发起人们对懦夫式报复社会行为的声讨,另一方面也显示,人流集中、交通发达的现代化大城市,在某些极端行为面前暴露出脆弱的一面。诸如公交纵火之类事件,虽属极端个案,但后果严重,冲击显著。它越来越引发政府和民众的警惕,但我们仍无法实现对此类威胁的绝对屏蔽。

  转型中国如何应对危害公共安全的重大威胁?此次纵火案,从多个维度提供了可供我们审视的空间。杭州公交人为纵火事件,最为震撼的两个场面,一是直窜云霄的浓烟,一是几乎把车体围得密不透风的现场群众。前者彰显施暴者的凶残,后者所刻画的那种急切救人的节奏,几乎从照片上呼之欲出。正是现场群众第一时间不顾危险的抢救,从外部打通了生命通道,使得车体后部乘客得以逃生。尽管重伤乘客目前仍未脱离生命危险,但至今无死亡的情形不能不说与群众积极救援有莫大关系。

  群众的力量,这正是我们需汲取的珍贵财富。急剧发展的现代社会,社会结构复杂,利益取向多元,人口流动频繁,城市规模膨胀,生活节奏明快。我们已不可能如小国寡民般,包裹于绝对安全中。但人口高度集中的城市,同样也是群众无所不在无处不有的社会。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恰恰是对安全漏洞的有力补充。呼唤起群众的警觉意识、救援力量,将是应对新型公共安全的有力利器。这是任何专业的救援队伍都无法完全取代。它既是一笔彰显人性光辉的精神财富,又是应对现代性公共安全威胁的物质基础。

  反思此次事件,我们需要更加努力地将群众救援力量与现代公民意识融为一体。公众的警觉和自救互救,不仅应体现在事后的现场,更应该贯穿于整个社会安全防范全过程。比如说,如果多点警觉,车辆行驶途中人们就可以早点发现有香蕉水的刺鼻气味;如果多点熟练使用安全锤,车窗就可能早点从车内砸开;如果多点逃生技能,车顶的天窗更可能成为另一条生命通道……

  浙江历来重视社会安全治理的创新。群防群治,一直是着力的重点。著名的“枫桥经验”,其实质就是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在今天,如何承接历史经验,并将其发扬光大,使之更加适应现代化大都市的安全局势,这应是不得不思考的命题。从这个角度,一方面是群众防范意识的觉醒、防范技能的强化、自救互救的倡导;另一方面,政府和社会应充实基本面的支撑,如何提升公交车的防范等级,如何填补社会的安全薄弱面,提升软硬件两方面的安全基础,我们还需要作更多努力。


浙江日报 新闻时评 00003 天堂里,没路人 2014-07-09 浙江日报2014-07-0900013;3537172 2 2014年07月0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