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信息经济要重在应用
刘亭
李强省长日前在杭州调研信息经济工作,强调发展信息经济是浙江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要“像当年抓大包干、乡镇企业改制、加入WTO那样,抓住时间窗口,大力发展信息经济。”他强调,要“努力推动我省从制造大省向信息经济大省跨越,打造全国信息经济发展的先行区”。
早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信息产业就被列为我省要“加快培育能够支撑未来发展的(七)大产业”之首。但这里所说的信息产业,笔者理解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但包括信息技术研发、信息装备制造、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传统意义上的产业内容,还包括了它们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广泛而深入的信息化应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后者甚至比前者更为重要,因为它会带动整个经济形态发生某种根本性的变化。由此,信息产业也扩展成为“信息经济”,并毋庸置疑地上升为了“浙江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
从来没有一项技术,像信息技术这样对当代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开辟了如此广阔的应用前景。网络智能制造、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互联网金融、远程教育、智慧医疗,新媒体,电子政务,如此等等,包括对人口和二三产业高密度集聚的特定狭小空间——城市——进行有效管理的“智慧城市”。甚至是现代战争,譬如美军对于伊拉克萨达姆政权的“斩首行动”,还不是要靠太空间谍卫星密布“天眼”所搜集到数据,然后经高速处理后输入精确制导的导弹,从而实施在劫难逃的“定点清除”!
既然人类所有的实体经济和实际活动,都会在虚拟的形态上产生相应的数据信息,那“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地记录和处理这些信息,就会使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努力,从此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境界。由此,传统的工业化,转化成了“信息化带动”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也成了迄今为止最综合的“四化同步发展”战略的组成之一。
无可否认,“拿来主义”是发展的捷径。技术开发是原始创新,应用开发是二次创新,而且是更接近最终收益的增值创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早就说过,“技术创新在经济学上的意义,只是包括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装备等形式在内的技术向商业化实现的首次转化”。很显然,他更看重的创新,是单纯的技术“向商业化实现的首次转化”,是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应用性创新。
笔者过去曾写过,浙江要“发展基于互联网应用的信息经济”:还写过,要加快“发展应用型的智慧经济”。但无论叫什么,包括数字经济也好,知识经济也好,万变不离其宗的,就是信息技术及海量数据在现实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这才是最核心、最要紧的,套一句网络流行语:其余“神马都是浮云”。
不过是开着货车今天把东西从甲地送到乙地,明天从乙地找点东西再拉回来,这就是传统的交通运输。但如果我的运载能力,已经被一个专门收集和处理运输市场供求信息的网络平台收纳其中,并依据其所给予的最佳运输方案付诸运作的时候,我的货车已然就进入了一个现代物流系统,并使得该车在其中的所有运营活动,始终处于一个运量、日程、路线和装卸、仓储无缝对接的最佳状态。因此,我们将空驶的里程和油耗降到了最低程度,而手中握有的运能却发挥到了极致。各行各业都如此低成本、高效益的生存和发展,不正是我们所期望的经济转型升级吗?不正是我们所孜孜以求的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吗?
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似乎是凭脑袋突发奇想产生的新技术,其最深厚的动因,还是跑不出人类对满足自身需求而萌生的种种渴望。人类想把地下的矿产拿来为我所用,于是才有了勘探技术、开采技术、长距离大吨位运输技术和冶炼加工技术等一系列工业化技术的发明创造。同样道理,人类想要更为精准高效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更为公平正义地运作政府、治理社会,从而全面实现人类社会从物质到精神的极致发展,于是才有了信息的生成、储存、检索、计算和应用技术等一系列信息化的发明创造。技术研发促进了实践应用,而实践应用又对更高水平的应用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
既然有了智慧物流,同样可以有智慧人流(客运交通)、智慧资金流(金融)和智慧生态流(水、空气、森林碳汇等);既然有了电子商务,同样可以有电子政务和电子社(社区、社会)务。这世界上的道理,从来都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一通百通的,关键是看您的悟性。毛泽东同志曾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告诫全党:“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他还在平时的戏言中说:“不是‘知识就是力量’,而是使用知识才是力量”。这种对于革命理论和科学知识的透彻解悟,实在是我们在今天发展信息经济中应取的立场和态度。
(作者为区域经济研究学者、浙商智库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