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经济

推动实体与金融的互动升级

  丁敏哲

  金融问题是当前全省上下极为关注的问题,中小微企业融资难与部分企业资金链、担保链风险叠加显现,金融如何更好地服务、支持实体经济亟待破题。近期,浙江打出了一套防风险、强金融的组合拳。强金融,既要改善、优化银行信贷管理和服务,更要重视、发挥好非银金融业的作用。从长远来看,非银金融业的比重提升是大趋势,这由其双重属性所决定的。

  非银金融是实体经济紧密的成长伙伴。当前我省已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企业要做大做强、创新转型,需要加强资本实力,需要引进更多的长期投资、风险投资,显然银行并不能完全满足。由于我国非银金融,特别是资本市场发展相对迟缓,企业过于依赖间接融资。非银金融业,不仅可以拓宽直接融资渠道,而且能够促进企业治理结构的优化,促进产业的快速整合,撬动经济的转型升级。从在过去30年,无论是高收入国家,还是中等收入国家,直接融资比重都是上升的,目前大致在65%至75%的区间,美国超过80%,即使是传统意义上的“银行主导型”国家,如日本、德国,也在70%左右。目前,我省的直接融资比重在22%左右,发展后劲和空间很大。

  非银金融是金融领域最具潜力的高端产业。浙江提出要打造七个万亿级产业,其中一个是金融,而非银金融业将是未来金融产业重要的增长极。近些年,浙江的证券、保险、信托、基金、融资租赁业的资产平均增长率均高于银行业资产增长率。在非银金融领域,很多新业态还在不断涌现,特别是各类私募金融和股权、金融资产、大宗商品等要素市场平台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些新业态对高端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的集聚度很高,是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主要推力之一,如美国的波士顿就是依赖私募基金的集聚而崛起。

  浙江中小企业多、民间资金多、金融投资活跃,是发展非银金融业得天独厚的条件。浙江在“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建设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和民间财富管理中心,“两个中心”的关键就是非银金融的发展,浙江有条件也应该坐上非银金融的“首班车”、“快班车”。

  大力发展非银金融,既是推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金融业自身转型升级的需要。目前,浙江的非银金融亮点不少,单体做得也比较精致,但总体还是“水少、鱼小”,如何激活非银金融这个产业,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下一步应抓好三个重点:

  突出创新导向。非银金融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其灵活性和创新性。在市场准入方面,对法无禁止而有利发展的事项,形成统一规范的管理机制,支持其创新创业。在监管方面,特别是对互联网金融、私募金融等新业态,可以采取负面清单管理方式,把握若干禁止底线,放手发展新型业态。在风险管控方面,主要应防范系统性、区域性、交叉性的风险,从机制上防止个别风险事件蔓延成局部性风险、区域性风险,促进规范发展。

  突出特色优势。借助于浙江的经济金融优势和毗邻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区位,因势利导,以杭、甬、温等中心城市为重点,抓住特色和优势顺势发展。一是着力培育发展地方金融市场体系,通过市场来集聚资金流、信息流,掌握话语权、定价权,促进形成区域性金融中心地位。

  二是以私募为特色重点发展各类财富管理机构。杭州财富管理中心建设实施纲要的总体目标,就是以私募金融服务为核心和龙头,以场外交易市场、财富管理中介为两翼,构建独具优势的杭州财富管理产业“金三角”。通过发展私募股权基金、私募证券基金等专业机构,引导充裕的民间资金以专业化投资形式投入到实体经济中去,以专业机构投资理财方式挤压非法集资、投机炒作等的空间。

  三是充分发挥证券期货、金融租赁、信托、资产管理公司、保险等各类非银金融机构的作用,运用多元化融资工具,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改善企业的融资结构、资本结构,提升实体经济竞争力。

  突出政策支持。大型银行业总部金融机构主要集聚在北上深,下一步区域金融的竞争主要集中在非银金融机构,而机构的竞争又往往体现在对人才的竞争上。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大力支持非银金融业的发展,要下决心统筹好税收政策、人才政策、住房政策、教育政策等,尤其要把吸引人才作为政策供给的着力点,形成系统化的非银金融政策支持体系,营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真正把金融人才、金融机构引进来,扎根浙江发展。


浙江日报 经济 00009 推动实体与金融的互动升级 2014-07-07 3529212 2 2014年07月0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