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行铁证如山 历史不容置疑
——写在《日本战犯的侵华罪行自供》首次于互联网全文发布之际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
记者 黄小希 罗宇凡 孙铁翔
“日本战犯的侵华罪行自供”——以灰蓝色砖墙为背景的页面上,十一个深灰色的大字庄重而醒目。用中英两国文字撰写的网页说明下方,一张日本战犯铃木启久的黑白照片链接着第一份在网上全文发布的战犯亲笔供词。
在“卢沟桥事变”77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中央档案馆从馆藏档案中选取经最高人民法院审判的45名日本战犯的亲笔供词档案,首次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全文公布,以无可辩驳的证据,揭露日本侵华期间犯下的反人道、反人类、反文明暴行。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重提不堪回首的过往,是为了铭记历史教训,防止悲剧重演,更好地开创未来。
正义审判
战犯自写滔天罪行
新中国成立后,共接管和关押日本侵华战犯1109名。1956年,在押的1017名罪行相对较轻、悔罪表现较好的日本侵华战犯被先后分三批免予起诉,并立即释放。职务较高、罪行较重的45名日本侵华战犯,则被提起公诉。
笔供、口供材料,检举、控诉材料,前往犯罪现场实地调查,听取受害者和目击者的证词……每一个战犯的罪行,都经过了广泛且细致的调查认证,并形成《侦讯总结意见书》。
“每个战犯都在《侦讯总结意见书》后面,对其罪行进行确认并亲笔签名,在此基础上再对45名战犯予以起诉。”中央档案馆副馆长李明华介绍说。
正是这些战犯亲手写下的供述,翔实地记录下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恶。细菌战、毒气战、屠杀平民、虐待战俘、人体试验……一项项兽行罄竹难书。
在战犯大野泰治的供述里,这样一段话令人毛骨悚然:“1935年8月两个月,从以横岛河子为中心的地区逮捕许多中国人民,其中26人禁拘于警署,用殴打、灌凉水、捆吊等方法拷问。其中2名抗日思想浓厚的由石田斩杀,将头烤焦,用脑浆配药送来哈尔滨,我吃掉了其中一个。”
今年3月,国家档案局以世界记忆工程中国国家委员会的名义,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遗产秘书处递交了《南京大屠杀档案》和《“慰安妇”——日军性奴隶档案》提名表。在此次发布的战犯笔供中,就有反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强征慰安妇的内容。例如,战犯永富博之写道:“1944年7月,任霍城保安队指导官时,开设慰安所,目的是用来把保安队士兵麻醉于女色,杜绝其逃走,况且我自己亦可公然来满足兽欲。”
面对正义审判,所有被告战犯在受审判的最后陈述中,都承认了起诉事实,并作出忏悔。“我的罪行实在是无比凶恶和残暴的,它是已经写在历史上的无可否认的事实。”战犯长岛勤说。
不容抹杀
血色记忆刻骨铭心
然而,数十年过去,当善良的人们呵护着来之不易的和平,当二战已经在欧洲翻过了历史的一页,如今的日本政要却公然颠倒黑白、混淆视听,频频发表否认和美化侵略历史的言论,践踏历史事实和人类良知。
从事“慰安妇”问题研究的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苏智良表示,日本执政当局一方面在历史问题上频造事端,一方面在军事安全领域采取前所未有的举措,企图推翻二战成果,“这是十分危险的信号”。
有关专家指出,日本执政当局如果在开历史倒车的道路上一意孤行,将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以青年一代为例,现在的日本青年没有经历过战争年代,对历史的初步认识主要靠学校的历史教育。一旦接受错误史观,日本年轻人将如何与亚洲邻国的民众相处?
“当年的日本侵华战犯是在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教育和感召下,才对自己的罪行进行了反省,并记录下来。”在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原所长蒋立峰看来,公布于互联网上的战犯笔供,不仅是回击日本右翼势力谎言的铁证,还能在更大范围内发挥影响力,让不明真相者看到真相,看到那些惨绝人寰的血色记忆。
“我们之所以要通过网络公布日本战犯的笔供原貌,就是要表明这些笔供是战犯本人写的、经本人签字、是不容否认、不容置疑的。”李明华说。
珍爱和平
正视历史启迪未来
面对罪恶的战犯,中国人民回报以宽恕。当年,45名战犯被从宽处理,分别判处8年至20年有期徒刑。服刑期间,中国政府允许战犯家属到中国探视。
“我们在过去由于所受的升官和军国主义的教育,走错了真正爱国的道路,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甚大的苦难,在圣战的外衣下进行了许多惨无人道的行为。现在既然认识到这点及战争的凶恶,就应以直接侵略中国的负责人以及作为人的立场必须赎自己的罪恶。”战犯城野宏对前来探视的妻子城野绫子说。
战争亲历者的反思,言犹在耳。环顾世界,当德国以真诚的忏悔,赢得世人的原谅与尊重时,作为二战中亚洲战场加害方和战败国的日本,其领导人至今还企图为侵略历史翻案,这为全世界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敲响了警钟。
苏智良表示,我们不断深入挖掘、搜集、研究、展示日本侵华历史,不是所谓的“打历史牌”,而是对二战胜利果实的捍卫,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集体记忆的保护。
历史,永远不容忘记。
“我们决定在今年卢沟桥事变77周年到来之际,在互联网上公布日本战犯的侵华罪行自供,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真相。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防止历史悲剧重演。”李明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