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经济·新浙商

谨防定向降准资金“转向”

  吕志强

  我国银监会7月1日起,正式调整国内商业银行存贷比计算口径。此次存贷比“适度松绑”,不是简单地扩大银行流动性,而是突出重点、有针对性的结构调整。比如将支农再贷款、小微企业贷款专项金融债、“三农”专项金融债对应贷款从分子项中扣除,能够提高商业银行对这些领域信贷支持的积极性。

  联想到央行4月25日、6月16日,对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两次“定向降准”,且目标都是针对小微企业和“三农”贷款,而后次降准范围扩大,仅浙江省符合“定向降准”的商业银行达32家。从准备金率“定向降准”到存贷比“适度松绑”,显示了我国政府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对“三农”和小微企业扶持的决心。

  据业界测算,两次“定向降准”合计释放的流动性1700亿左右,加上存贷比口径调整释放的信贷资源,对实体经济,尤其是“三农”和小微企业是极大的利好。这些资金如能真正流入“三农”和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其效应可观。然而,从资金的逐利性和商业银行追求效益最大化及历史经验看,当前要特别警觉“定向降准”资金“拐弯转向”流入房地产、过剩产能和地方融资平台等领域。

  这并非空穴来风。近年来几乎年年喊加大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融资力度,可其融资难“涛声依旧”。究其原因,主要是出在商业银行贷款意愿和贷款定价上。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时期,商业银行更愿意将资金贷给有实力的大企业或政府明确扶持的行业和领域,而不愿意贷给风险大、回报低的“三农”和小微企业。从贷款利率看,房地产业等大集团企业能承受较高的利率水平,去年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上升约0.4%。面临融资成本升高的还因商业银行负债成本上升而转嫁到企业贷款定价上,乃至风险定价全覆盖。加上修补此前强刺激政策“后遗症”,盘活存量十分艰巨。正是这些因素导致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相对宽松而“三农”、小微企业还是喊“饿”。

  从当前看,“定向降准”资金三种情况尤须严防“拐弯转向”。一是由于涉农贷款范围过于宽泛,一些供应链金融,表面是为小微企业提供资金,但最终演变为核心大企业融资。有的还通过设立小微企业子公司,编造业务关系,骗取和套用“降准资金”。二是“定向降准”往往在某区域,如果监管不到位,有可能在降准区域出现资金外流。一些农字头的区域性中小银行纷纷进驻大城市,不但没有加大农村信贷投入,还把在农村吸收来的资金投向城市,出现农村资金“农转非”。三是一些小微企业拿到贷款不是做主业,而是充当资金“二道贩子”,放高利贷或炒钱炒楼等,致使前门流入小微企业的资金,后门又“拐弯转向”别的领域。

  严防“定向降准”释放的资金“拐弯转向”,重在建立和完善信贷投放责任制和监管责任制。降准银行的新增信贷规模必须按定向要求做到投向精准,不许打擦边球。这就必须建立定向资金运用责任制,确保这些资金从源头上流入“三农”和小微企业,并全程跟踪新增贷款的去向。同时加强自查,一旦发现问题立即纠正,并追究相关责任人和行长的责任。切实改善金融机构的内部激励机制,适度提升小微企业和“三农”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调动基层行长,基层信贷员服务“三农”和小微型企业的积极性。


浙江日报 经济·新浙商 00010 谨防定向降准资金“转向” 2014-07-04 3530311 2 2014年07月0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