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人文世界·阅读会

文章导航

瞬间力量 浙江现象

  本报记者 李月红

感动篇

  1. 您采访的最美人物总共有多少,给您印象最深刻的又是哪一位,为什么?

  朱晓军:在我的写作生涯中,采访过十几位坚守在北大荒的上甘岭老兵,以身殉职的矿务局长,最美的盲人按摩师汪南南、最美的幼儿园长喻阳春、最美的快递哥群体、照料亡友父母20多年的方亚儿……

  每次采访,可以说是一场灵魂洗礼与净化。回来后,我常常会问自己,假如是我的话会怎么样?会不会像他们那样做,会不会坚持下来,答案往往是否定的。他们是真正的高地,精神与道德的高地,令人敬仰和感佩。

  孙侃:如果要说面对面采访过的“最美人物”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位,应该是“最美爸爸”黄小荣。为了争分夺秒地救回小女孩的生命,他敢于从4.7米高的堤坝上跳下去,宁愿断了自己的腿也要为救回小女孩搏上一回,其见义勇为的精神和大无畏的勇气,着实令人动容。当我站在他曾经跳下去的堤坝上,惴惴地往下察看时,我更加觉得他那勇敢的一跳实在不了起!

  钱利娜:我很怕谈“最”字,这是一个很虚妄的字眼。美是一种普通性的经验。米斯特拉尔说:美即怜悯和安慰。一个作家笔下,除了具有手术刀般地“残酷”和冷静,还应该显示艰难盛开的温情之花,这应该是一个作家所应该具有的职业操守和写作伦理。

  达敏学校的老师们爱着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智障孩子,灵魂里爆发出的持久的怜悯和平等的关怀像黑夜中的火光一样珍贵,并且持久。他们饱受重复教育带来的极度疲倦和困惑,遇到过教育探索的重重困难,并在这个过程中遭受孩子们无法自控的暴力行为和众人异样的目光,但是,他们身上的母性成为化解一切障碍的动力,让他们在教育和陪伴智障生命的过程中,呈现出灵魂之深刻和人性之美。

  2. 在所有这些最美人物中,您认为谁的瞬间义举最打动人,传播得最广泛?

  陈博君:在浙江近年来涌现的“最美人物”中,我感觉吴斌和吴菊萍的瞬间义举最打动人,传播得也最广泛吧。吴斌在遭遇突如其来的致命撞击时,依然用高度的职业责任心保卫了一车乘客的生命安全;吴菊萍则在素昧平生的孩子面临危险的时刻,不顾个人安危毫不犹豫地出手相救。

  孙侃:是的, “最美司机”吴斌他那76秒的英勇壮举至今仍铭记在人们心中。

  有人认为,吴斌的壮举并不特殊,只是出自本能,很多司机在面临危险时,都会作出这样的反应。我对此也存在过些许疑惑。然而,当我全面、真实、客观地了解了事件全过程后,知道吴斌在那一瞬间,做出的是常人所无法做出的义举:灾难袭来的那一刻,忍着巨大的疼痛,全力控制住高速行驶的车辆,这是其一;在自己无法继续驾驶的情况下,凭着娴熟的车技停稳车辆,这是其二;停稳车辆后,还要拿出最后一丝力气从驾驶座上站起来,叮嘱乘客下车要注意安全,这是其三;送入医院抢救过程中,以顽强的生命力,与死神搏斗了几天几夜,这是其四……

  钱利娜:对于这些怀揣善心的人们来说,他们的义举不是瞬间的,而是一种处于流动的永恒和传递中。有人说,“爱,就是在别人的需要上,负起自己的责任。”

  这些美因为有了爱的基石,获得了理性而持久的道路。作家的笔,只是无限接近大地上的实情的一个倒影,若读者被这倒影的美所打动,就是作家的所得。

反思篇

  3.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社会转型进一步加速,利益诉求多元化、社会矛盾更加复杂,放在这样一个社会发展背景中,如何认识“最美”现象的意义,其对社会发展又具有怎样的建设价值?

  苏沧桑:哈佛大学的公开课《幸福感》里有一个调查很有意思,问:你觉得自己会越来越好吗?几乎每个人都回答:会的。问:那你觉得社会会越来越好吗?几乎都回答:不会。所有人都是好的,怎么可能这个社会是不好的?为什么?真的很值得我们深思。

  陈博君:面对新的时代新的形势,我们要善于借助经济发展创造的实力基础,加大对文化产品的投入力度,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强大的正能量来感染人。唯有如此,经济与心灵的建设才能得到同步发展。

  孙侃: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原有的传统文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取向再度遭受了冲击,如对物质利益的过度崇拜和追逐,“拼爹”、“炫富”等怪相的出现,提醒我们必须重视精神文化的提升,必须进一步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现并弘扬“最美人物”的言行之美、道德之优,传递最美声音,凝聚向善力量,这对于引领社会风尚、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4. 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时期,传统价值体系受到考验、冲击,也因此让“最美现象”引起人们内心更大共鸣,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种冲击?一个社会应该怎样处理经济发展和内心建设的关系?

  钱利娜:我觉得,传统价值体系受到的冲击不是由市场经济带来的,而是内心价值体系一直都没有获得很好地重建。如果在一个一无所有的时代说家家夜不蔽户是社会美德,肯定不对,因为财富之寡,诱惑之少,已没有偷盗的需要。所以,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让人面临更多的挑战和诱惑,为精神信仰和道德伦理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机遇。我觉得,一些先行者的实践对于社会价值和风尚确实具有引导作用,但一个人内心的人文关怀修养更多的是靠润物无声的长期教育形成,直到这种缓慢的教育成为终生的教养。如果那些先行者的美,没有与那些旁观这些美的民众长期所受的教养和他预期的心理景观相契合,再多的美,也无法引起注视,并抵达这个人的内心。

  文学是人学,它让被遮蔽的现实浮出水面,它通往人心的距离很近。在这部《一个都不放弃》中,残酷的命运和有欠缺的现实与灵魂之美、生命之美相生相伴,这是一个作品形而上的追求。当人们阅读并传播文学、艺术作品中这种形而上的诉求,就重新进入到了内心缓慢成长的过程。

  孙侃:市场经济发展的本身并没有错,而是人类社会发展所需,它所带来的福祉惠及了广大人民群众。没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同样无法进步。没有物质之基础,精神也将成为虚妄之物。然而,凡事不可偏废,导致过犹不及。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种种冲击并不可怕,也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尚在情理之中,可怕的是我们对这一社会现象的漠视和偏废。一味追求物质利益享受,忽视自身的道德修为,忽视培育和引领社会道德风尚,忽视人类精神世界的追求,其结果将是灾难性的。

建设篇

  5. 从盆景到风景,既是点到面的数量变化,也是从引导到内生的质变,要主动实现这样一种转变,还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努力,比如在制度设计方面。

  翁晴为:首先要人人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一种现象。在制度设计方面,要给这些做好事的人后半生买保障,比如林萍捐肝后身体素质肯定会下降,而她所在的单位就为她设立工作室,给她一人两制,为她的后半身负责。政府也应该对这种见义勇为或无私助人所发生的一些对做好事人自身的损害给以经济上的补偿。形成一种只要我做好事,我就没有风险的社会体制。

  陈博君:反向制度设计也需同时跟上,对那些麻木不仁、见死不救的人采取必要的惩戒措施,从而弘扬正气、鞭策歪风,让全社会的正能量更足更盛。

  孙侃:除此之外,完善救人助人行为免责的法律法规,用立法行为保护“最美”;扶持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建立的各类社会关怀基金,强化义工组织和慈善活动的相应管理制度等,甚至还可以把当地的道德建设情况列入党委政府年度考核的内容,彻底解除“最美人物”的后顾之忧,进一步提高“最美人物”的社会地位,以激励全社会的道德建设热情,建立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从而在制度上保证道德建设工程的持续推进。

  6. 浙江是“最美”现象比较早引发全国性关注的省份,今年省委全会又提出了建设“美丽浙江,美好生活”的战略,在“两美”建设中,“最美”现象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

  朱晓军:对浙江“最美”现象敏感的人是外地人。我是新浙江人,在这片土地才生活11年。刚到浙江就感觉到南北的不同,感受到这里的美。一次,我要去某个地方,不知道怎么走,问在公交站候车的老人。老人热情细致地给我讲解应该坐几路车,到哪儿下,然后再换几路车。我还没来得及道这道谢,一位中年人插话说,那么走有点儿绕,应该怎么怎么走。接着,一位年轻女性也参与进来,他们像做课题似的认真讨论一个陌生人应该怎么走!

  张国云:“最美”,传递的是一种幸福。也许大陈乡大陈村:幸福就是一碗大陈面的浓情;也许清湖镇和睦村:幸福就是陶车慢转中的喜悦;也许贺村镇丰益村:幸福就是创新创业中的激情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美丽浙江”建设的经典案例。

  作家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有这样一段话:“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我们追寻的最美,就是这样一个精神家园。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阅读会 00020 瞬间力量 浙江现象 2014-07-04 浙江日报2014-07-0400012;浙江日报2014-07-0400013;浙江日报2014-07-0400014;3532163 2 2014年07月0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