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要闻

请勿误读“下河游泳”

  本报评论员

  浙江省人大开展可游泳河段申报工作,在政府有关部门检验合格、经同级人大常委会有关程序确认通过的情况下,组织人大代表和群众下河游泳,去检验那些在“五水共治”中已经整治得初见成效的河流。这项用意恳切的工作,得到绝大多数群众的首肯,但在舆论多元化的今天,也不幸地遭遇少部分人的误读。有媒体不到现场、未经采访,就武断给浙江的治水效果下结论。有的评论只关注游泳试水,却完全无视此项活动的可贵之处在于建立人大对老百姓关切的民生和环境治理的监督机制。这可能与有的媒体人不到实地采访,关起门来偏听只言片语就发表议论的文风有关,与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知识了解的缺乏有关。

  近两年来,浙江全力实施“五水共治”。假如你不到现场看一看、瞧一瞧,脚步不深入到浙江腹地,你是不会感知到在广大的乡野、城市,河流正在发生的变化。很多河流被整治一新,臭气没有了,垃圾不见了,清清河水,杨柳依依,一派静穆和美的生活景象。可以说,浙江的老百姓对此深有体会。当然,这样的工作成效能不能持续,究竟有没有达到百姓满意的程度,政府自己说了不算,得人民群众说了才算。

  正是着眼于此,浙江人大开创性地组织可游泳河段申报工作。这不仅充分体现人大作为立法监督机关对民意的殷切回应,彰显人大代表人民利益对治水效果的善意监督,也能对美丽浙江建设产生有力的推动与倒逼,更在于探索对民生、环境有关实事方面建立人大监督的制度性安排。对于这样的创新之举,媒体切不该无视事实本意而想当然发表议论,更不宜下车伊始就急于嘲讽,而是应该看到其中的主流价值,与人大一起,营造全社会监督治水的良善氛围。如此这般,共同推进治水的长效化、机制化,共同改善我们的绿水蓝天,岂不是妙事一桩?

  当然,治水靠实干,检验成果更要实事求是。面对全社会审视的目光,各地的水究竟治得怎么样,是骡子是马得拉出来遛遛,但此事万不可搞形式主义。群众固然希望可游泳河流越多越好,但更期待实打实的治水效果。如果弄虚作假,好大喜功,人大来监督时水流清浅,过了检验关又浊气熏天,这样将招致群众极大反感。目前来看,无论是全省各级人大常委会,还是各级政府部门,都对此表现出清醒自觉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人大更是把这项活动视为促进治水监督常态化的有效平台。这一点,令人欣慰。当然,检验治水成效,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只有公众充分行使监督权,“五水共治”才能见成效,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目标才能实现!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1 请勿误读“下河游泳” 2014-07-03 3532978 2 2014年07月0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