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人文

诗歌楹联献给党

广大党员群众踊跃参与《党建》杂志社的征集活动

  本报杭州6月30日讯

  记者 李月红 通讯员 林雅琪

  “楹联写在党旗上,欣登大雅;家运昌于国梦中,喜步小康”……一副副楹联、一首首诗词,饱含着对党的浓浓情意,从四面八方汇入这个特殊的节日——“七一”。由中宣部《党建》杂志社、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中国楹联学会、中华诗词学会联合发起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3周年,“把楹联写在党旗上”“诗词飞扬党旗飘”楹联、诗词征集活动正在火热开展。此次活动得到了我省广大党员群众的热情关注和踊跃参与。截至目前,全国共收到楹联4.5万多副,诗词2.3万多首。

  活动开展以来,各地各单位积极响应,组织广大党员群众参与。台州市广播电视总台成立专门工作小组,联合多家单位面向全市征集稿件,并通过当地广播公告、电视台主频道、网站首页将编辑整理的部分作品同时发布推广。天津市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多家高校大学生发起联合倡议,号召广大在校学生积极参与投稿,将征稿活动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引入大学校园。有关部门和各级楹联学会、诗词学会积极组织楹联诗词爱好者参加投稿。

  从年逾九旬的老者到稚气未脱的学生,从普通农民到高校大学教授,从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到海外华人华侨,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地域,一份份最朴实无华的感动,却是同一主题下对党的浓浓真情与深深感念。

  家住江苏南通市的许胜曾是新四军战士,已88岁高龄。在人生记忆里,最让他津津乐道的仍然是34年军旅岁月,祖国山河留在心中,万千言语化为诗作《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3周年抒怀》:“年龄渐老心犹壮,步履趋艰志尚贞。写稿吟诗歌盛世,添砖加瓦献微忱。”

  在大量来稿中,有一幅漂亮的小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特别引人注目。嘉兴市退休老人熊前彪在来信中说,虽已来北京生活11年了,但他仍然念念不忘故乡那一汪碧波荡漾的湖水,“作为南湖的儿女,我每年必去南湖游览;作为一名党员,我理应抒发对党的深情厚谊。”沧桑岁月积淀的对党深情浓缩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

  “苍山高呀洱海深,白族人民苦难渊。中国有了共产党,人民得救星……”这首词虽然不符合古体诗词的征稿要求,但来自云南大理的李汝植坚持寄来一首白族调山花词,用来表现少数民族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深情厚谊和对幸福生活的无比珍视。

  此次征文活动规模大,覆盖范围广,来稿中还有漂洋过海寄来的作品。来自加拿大温哥华的吴玉燕在楹联中写道:“共产党开创伟业造福人民流芳万古;新中国速增经济强化三军震撼全球”,道出了对党取得辉煌事业的礼赞,也表达出海外赤子炽热的家国情怀。

  8000多万名党员,8000多万面旗帜,每一位党员都是党史丰碑的铸魂铁匠。与其说这是一次征文活动,更不如说这是一场精神的洗礼、一次文化的浸润、一首信仰的大合唱、一段豪迈的行进曲。楹联诗词征集活动证明:广大党员群众都是时代的歌者、真正的英雄。

  作品选登

  楹联部分

  党群共铸强国梦;

  联墨同描盛世图。

  (天津 赵士英)

  九三载赤帜高扬,立党为公,山高水远;

  百千回狂澜力挽,导河向海,德重神钦。

  (河北 康永恒)

  红船破雾万千重,领航中国;

  彩笔挥毫十二五,点赞东方。

  (浙江 朱荣军)

  诗歌部分

  赞歌

  搏浪南湖初启航,

  豪歌曲曲震疆场。

  长征万里雄师建,

  久战八年倭寇亡。

  信仰迎来新世界,

  锤镰击破旧强梁。

  丹心尽染红旗艳,

  谱写神州不朽章。

  (江苏 王志洋)

  颂十八大

  英明盛会里程碑,

  再展鸿图众望归。

  策马践行中国梦,

  神州崛起沐春晖。

  (贵州 姚本渊)

  建党九十三周年游嘉兴南湖有感

  湖上红船沐曙光,

  锤镰耀日映辉煌。

  旌旗引领中华梦,

  热血凝成赤县梁。

  革故鼎新夸伟绩,

  富民乐业步康庄。

  风云九秩沧桑换,

  擘画宏图又一章。

  (浙江 李远)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6 诗歌楹联献给党 2014-07-01 3529333 2 2014年07月0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