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专版

文章导航

舟山 文化产业“海”味浓

  舟山 文化产业“海”味浓

  文/ 史朵朵

  舟山,山海风景独秀,文化韵味隽永。

  6000年前,河姆渡人驾舟渡海,吴越文化在舟山本土不断传承;170多年前,舟山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外侮,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如诗如画的美丽海岛,又吸引着文人骚客来此长吟慢咏。

  这座海洋文化古城,有着太多深厚的积淀。

  今天,舟山文化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去年底,舟山市召开文化产业发展大会,出台了《舟山市文化产业三年推进计划(2014—2016年)》。根据该计划,未来3年,舟山市将完善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谋划和招引文化产业重大项目,促进文化和旅游、科技的融合发展,培育具有成长性的文创项目、初创企业和人才,扶持一批特色文化品牌。今年,舟山市又建立了文化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推进文化产业重大项目的招商和建设,确保《舟山市文化产业三年推进计划(2014—2016)》顺利实施。

  一场文化“重头戏”赫然拉开大幕。打造文化品牌、建设产业基地、培育骨干文化企业等措施悉数登场;文化创意、文化旅游、传统艺术等产业项目落地有声;一批成长起来的文化企业特色鲜明,海味十足,生机勃勃。

  结合自身资源禀赋,独具韵味的文化力量在这里生长。一条简单的丝巾,因为有了色泽艳丽的渔民画,顿时趣致盎然;一条凝聚了千年历史的定海古街,贝雕画廊、船模工作室纷纷入驻,变身成活力四射的文化街区;一片片土地,随着文化创意企业的入驻,化身为生产创意的“梦工场”,舟山传媒创意中心、伍玖文化创意园,引领着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舟山,从厚重的历史积淀里走来,又用文化之笔,为新区新添华彩篇章。

  【船模】

  一个航海者的梦想

  船,对于海岛人来说,是与水分离不开的交通工具,是赖以为生的经济来源,更是承载着航海梦想的深刻记忆。这些记忆,已经变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舟山船模。

  这段时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岑国和忙得不可开交。他和工人们在岑氏木船作坊里,赶制一批船模。“年前我们开了淘宝店,接到了不少订单。”岑国和满脸笑意。

  为了让非遗文化焕发新生机,舟山有关部门扶持“非遗”产品走向市场。岑氏木船、渔民画等一批具有海洋文化气息的“非遗”产品,纷纷出现在网店里。市里还将邀请电子商务领域专家为各个网店主授课,提高其销售能力。

  打开淘宝网上的“舟山市普陀岑氏木船”店铺,古色古香的船模十分惹眼。店铺里有“不肯去观音号”、“舟山绿眉毛”、“南海1号”等大大小小的船模,价格从百元至万元不等。不同的船模涵义各不相同。这些船型都曾经在海洋航行史上留下过浓重的一笔,但如今都已被机动船代替。

  从去年11月底开店至今,网店接到了不少订单,前来咨询的外地客商也明显增多。“多的时候一天遇到3家企业咨询,连着接了20多个电话,还有企业要来实地考察。”网店工作人员曹露月说。

  岑氏木船的工厂里,另一拨工人们忙着做一艘销往香港的“开角花屁股”号传统木帆船。一艘艘仿古木船正在工人们的巧手下诞生。细看船模,船帆卷曲如真,线条细腻婉转,捻缝不差分毫。“做木船是个细活。”岑国和家传的木船建造工艺非常考究,要经过手工裁料、打磨、雕刻等几十道工序。一般来说,一个工人花一个多月才能做好一艘船模。

  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显而易见。“以前我们都口传秘诀,手工画图。现在我们可以找年轻人电脑制图。”一名60多岁的老木匠说:“以前一艘船的图纸都是小小的一张,要想做不同长度的船,要重新把图纸画出来。现在,有了电脑,就可以重新放大,省去了麻烦的步骤。”

  岑国和有着更为远大的梦想。“今后,还要建一个集古帆船科、教、研、产于一体的产业基地,将百年造船工艺发扬光大。”

  现在,由岑氏木船作坊筹建的中华古帆船研究制作中心正在建设中。占地面积超过8000平方米的中华古帆船研究制作中心是2012年国家和浙江省文化出口重点项目。中心计划设古船制造与旅客游览两大功能区,将打造成一个集木帆船设计、制造、展示、游览和学术研究为一体的现代化中华古帆船文化基地。

  【渔民画】

  一个蔚蓝色的童话

  盘点近年来的收获,渔民画画家蒋德叶满面笑容,他总结了一个词:收获颇丰。在他的工作室渔墨斋里,一幅幅舟山渔民画,鲜艳夺目。这些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画作,夸张抽象,就像在述说着一个个美丽的童话故事。

  “海上捕鱼的艰辛、危险,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但是这些改变不了我对大海的感情。”回想起当年一次渔船遇险的经历,蒋德叶记忆犹新。48岁的蒋德叶,16岁下海捕鱼,30多岁当上渔船老大。2004年,从小酷爱画画的蒋德叶,转行成了一名全职渔民画作者,在圈内逐渐有了名气。

  浩瀚的大海是渔民赖以生存的广阔空间,同样这也给从大海中走出来的蒋德叶展示创作艺术才华,提供了丰富素材。刚刚结束的第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蒋德叶独创的海沙渔民画颇受关注,吸引了许多观众久久驻足围观。他收到了赴香港展览的邀请,以及多家单位的定制合作意向。

  对渔民画的市场前景,蒋德叶充满信心。去年,蒋德叶创作的渔民画总共卖了25万余元。这几天,他还为放暑假的学生培训渔民画。在他看来,在学生们手中,渔民画会焕发出更大的生命力。

  在新区,活跃着不少渔民画画家,渔民画已逐渐成为了一个富有海洋特色的文化产业。“在渔民画产业以及衍生旅游产品的开发培育上,普陀一直在进行探索。”普陀区文化部门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市场上已有黑陶盘、船板画、渔民画丝巾等衍生产品,深受游客喜爱。渔民画已经成为传递舟山海洋文化的载体,正在实现文化与产业的协调发展、共同繁荣。《舟山市文化产业三年推进计划(2014—2016)》提出的第一条,就是打造统一品牌,力推“舟山渔民画”品牌,形成特色文化品牌效应。今年,成立了渔民画产业协会,出台了《关于促进舟山渔民画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一条条举措,让蒋德叶很兴奋:“就盼着能把渔民画产业做大做强,成为舟山的一大本土特色文化产业。”

  【创意设计】

  一个点石成金的故事

  一个旧厂房,将变身为一座小型的船舶博物馆;一座老船坞,将出现可随海水涨潮而上浮的音乐广场……将来,人们可以坐在鲁家峙码头边的咖啡厅里,边喝咖啡边欣赏沈家门渔港的渔都风情。

  这个曾经混杂着鱼腥味与船厂噪音的小岛,将要变成鲁家峙文化创意园区,一个阳春白雪的“文化地标”,成就一个个点石成金的故事。

  园区建设将利用鲁家峙岛原有的码头、船坞、制冰厂、输冰道、旧厂房等渔业生产遗迹,对原有建筑保护更新和重新设计,结合现代艺术家的创意元素,建成集创意设计、渔业遗产保护、非遗传承、艺术展览、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文化创意中心、休闲娱乐场所、人才集聚基地、旅游精品工程。

  今后,这里将吸引国内外艺术家前来创作写生、举办国际艺术展览等活动。目前,园区工程完成近1/3的工程量。园区全部建设计划在2015年底完成。整个园区内,已经竖起了几座颇有艺术感的建筑。

  鲁家峙的华丽转身,只是舟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已经建成运行4年的伍玖文化创意中心,发展势头不可小觑。15000平方米,56家企业,300余名员工,投资1000万元,第二年产值1亿元……然而良好的经济效益却不见生产车间。生产车间在哪里?创意就是生产车间,存放在这些创新人才的脑子里。

  走进伍玖文化创意中心,弧形的办公桌,蜂窝状砖块做的背景墙,令人目不暇接。在舟山畅享传媒有限公司,设计人员小何轻点鼠标,眼睛紧盯着设计图纸。对他来说,丰厚的经济价值就是勾勒“想法”:“刚开始只有4个人,大家都觉得我们有点势单力薄,但是一年多时间,团队迅速扩充到十几人,作品不胜枚举,公司年产值能达到400多万元。”

  计划总投资2亿元的文化创意中心二期工程已开工建设。今后,这里会出现婚庆产业一条街。“一旦将这些产业集中起来,会有一种集聚效应,也将是舟山一道有特色的风景线。”据工作人员介绍,园区还将投入2000多万元建设一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比如3D打印机、规模化的摄影棚等,让商家扛着一台相机就可以做生意。

  将来,还将有更多的文化创意中心崛起。在新城,舟山传媒创意中心正在规划中。浙江日报报业集团、舟山日报社和广电总台将参与投资建设,积极推进现代传媒业发展。这里将打造舟山本地文化创意企业总部,建成文化传媒高地,引导发展文化创意集聚区。

  【佛教文化】

  一段心灵修行的旅途

  盛夏,正是普陀山的旅游旺季,一批批游客涌入。去普陀山,除了看海景,品海鲜,更多人是去感受佛教文化。旅游已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色彩。

  在普陀山,如果体力足够好,游客可以跟着僧人行脚,在运动中感受禅文化;如果你是食客,不妨去吃一顿素斋,养心亦养性;晚上,你可以看《印象普陀》的大型演出,甚至可以钻进岛上的电影院,看一场佛教文化电影。

  有人说:“文化是旅游的翅膀。”毫无疑问,佛教文化已成为舟山文化的品牌,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而观音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又进一步提升了普陀山的旅游品牌,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仅去年一年,全市接待游客突破3000万人次,总收入超过300亿元。

  近年来,舟山在原有景区添加“文化要素”,使著名景区凸显出生动鲜明的文化内涵,受到游客的欢迎。

  朱家尖是普陀山的姐妹岛,为了与普陀山遥相呼应,舟山将在白山景区的基础上,建设观音文化园。这是一个集观光、体验等功能于一体,集观音菩萨和观音文化之大成的观音博览园,意在展示观音文化的多个方面。目前,观音文化园的核心佛教设施群已经完成了规划布局。

  “这对我们发展禅修游是个绝佳的机会。”普陀逸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唐蔺玲认为,游客在观光旅游之后,还有体验的渴望。观音文化园建成后,游客可以在观音村听课、省身、抄经书。在她看来,这种文化禅修,是一整套“发现自我”的文化之旅,市场潜力巨大。

  佛教文化,因为附上了“自我修行”的体验,而变得亲切起来。文化与佛教、旅游三者的结合,呈现出了更多的趣味性和参与感,也让舟山文化的层次更加丰富。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7 舟山 文化产业“海”味浓 2014-07-01 浙江日报2014-07-0100007;浙江日报2014-07-0100008;浙江日报2014-07-0100012;浙江日报2014-07-0100011;浙江日报2014-07-0100013;浙江日报2014-07-0100009;浙江日报2014-07-0100018;浙江日报2014-07-0100022;浙江日报2014-07-0100017;浙江日报2014-07-0100026;浙江日报2014-07-0100029;浙江日报2014-07-0100025;浙江日报2014-07-0100021;浙江日报2014-07-0100023;浙江日报2014-07-0100020 2 2014年07月0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