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喜爱的好支书
——记绍兴上虞区祝温村党总支书记杭兰英(上)
杭兰英又瘦了。
时隔两个月,当记者再一次来到绍兴市上虞区崧厦镇祝温村时,看到的依然是她忙碌的身影。每天在村里近12个小时,年过花甲的杭兰英,身板已不再像过去那么挺拔。
没有城市的喧嚣繁华,没有集镇的车水马龙。路两旁广袤田野掀起阵阵稻浪。“镶嵌”在这片稻田中的祝温村屋舍俨然、干净整洁,村道蜿蜒伸向远方,连接着每一户人家。夕阳下,年老的村民三三两两拉着家常,看起来祥和宁静。正如村舍墙上一幅幅充满人文气息的手绘图案所表达的:这里村安民富。
从治病救人的“赤脚医生”到农村发展的“领头雁”,村党总支书记杭兰英用28年时间,带领这个村集体经济收入曾经为零的薄弱村走到了新农村建设的前沿。她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为民务实清廉”。
“干部清廉,账目清楚,村民才会放心”
这段时间,杭兰英忙着村里的“五水共治”。河道整治、污水处理、监督工程质量……忙前忙后的她眼睛里满是血丝。
村支书这条路虽然已经走了28年,她依然未忘初衷。
祝温村由祝马、温泾和后桑3个村合并而成。杭兰英是嫁到祝马村的媳妇。
上世纪80年代,祝马村还是个经济薄弱的小村子,村容村貌“脏乱差”,村民间常出现磕磕碰碰、拌嘴斗气的事。大家都期盼着能有一个人,真正带领村子和村民致富。
当时,曾就读绍兴卫校的杭兰英是村里的“赤脚医生”。她细心负责的态度,赢得了不少村民的信任。在时任村支书的推荐下, 1986年,杭兰英高票当选为祝马村党支部书记。
这副重担我真的可以挑得起吗?杭兰英何尝不知道,这是块“硬骨头”,但要强的她抱定“要么不干,要干就要干好”的信念,踏上了这条未知路。
上任的那天晚上,杭兰英失眠了。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的她,琢磨着该从哪里入手。看着窗外渐渐亮起,杭兰英有了自己的初步设想:要把工作做好,得先让老百姓真正信任我们村干部。
回到村里,杭兰英立下规矩,所有项目资金直接打进公账,项目建设时再按程序做账领取,所有村委班子成员及亲戚都不得插手本村的工程建设,避免发生腐败现象。
杭兰英许多亲戚都是做工程建设的,开始有人有些想法,觉得她不近人情,但杭兰英坚守住了关口。“干部清廉了,账目清楚了,村民才会放心。我做书记的,更加不能偏私了!”
这些年,村里大大小小的工程项目不下50个,总投资超过1780万元,但杭兰英和村干部及亲戚从未承包、承建和插手过,账目清清楚楚。在3村合并时,杭兰英还毫无保留地提议将祝马村的集体资金并入大村。
28年,杭兰英早把村子当成了自己的家。村里的钱要花在老百姓身上,她自家的钱也花在了村子里。
几年前,村里要全面整治河道,急需资金,但村里的账户钱不够。杭兰英心想,河道是必须整治的,村里暂时拿不出钱,作为村支书理应带起头来。她一咬牙,从家里的积蓄中拿出2.5万元,作为整治河道的启动资金。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2.5万元在当时的村里可不是小数目。看到书记带头捐了这么多,村干部和村民们很感动,纷纷慷慨解囊。你500元、我1000元,很快就筹集了9万余元。杭兰英远在宁波的弟弟也在姐姐的感召下,捐了5万元。
15.7万元!筹集到的这笔钱不但整治了450米长的河道,还为村里省下了集体资金。
当这个村支书,杭兰英收入实在不高,28年工资总共只有26万余元,可杭兰英不但分文没拿,还从家里的积蓄中,陆续拿出42万元,用于村里的建设和对村民的帮扶。在她的带动下,为村里发展捐款,也逐渐成为该村的一种好风气。如今,全村已有550人次累计捐款近400万元。
“把精力用在老百姓需要的地方,才是用对了地方”
污水处理是今年祝温村村民热议的话题。管道怎么走?污水池放在哪儿更合适?杭兰英想了不少方案。
“到底怎么弄,还是要听听村民的意见。”杭兰英召集村民代表开了个会。一开始,她就谈了自己的想法:管道铺设要尽量避免割破路面和村民房前屋后的硬化地面,如果实在避免不了,一定要保证事后修复如初,如果村民不满意,工程验收时有权拒绝签名同意。至于污水池建在哪里,她提出让大家讨论审议后定。
祝海江是去年下半年当选的村民代表。根据设计初稿,其中一个污水池设在“祝马片”西面的公厕边,他认为不合理。“这个位置比较偏,路也比较狭窄,到时候工程队进场不方便,以后日常维护也不方便。”祝海江建议,如果调整到东边,既不影响环境,进出的路也相对宽敞。
“我们说的,村干部能听吗?”提完建议,祝海江心里有点犯嘀咕。没想到杭兰英和村干部听后商量了一下,当即拍板,采纳了他的建议。
在村里,杭兰英有威望,但她从不搞“一言堂”,处处讲民主,事事讲公开,做事讲规矩,靠民主议事,用制度办事。
杭兰英平时话不多,可干起活来较真碰硬、雷厉风行。大到工程项目质量监督,小到地上一张纸屑,只要是村里的事,只要跟村民有关系,她都亲力亲为。
曾在村里做过几年小工的黄永华记得,那时候做工程,杭兰英每天来得比小工还早,傍晚大家收工了她还不走。小工们抬大石头,她就在边上捡小石头补缝;小工们拌水泥,她就拎沙灰桶。
建设祝温村粮食生产功能区时,正值“秋老虎”肆虐。烈日下,杭兰英的身影每天都出现在施工现场,如雨而下的汗水浸湿了她的衬衫。
一天,她沿着蜿蜒的小道,一边查看秋粮长势,一边查验施工质量,看着看着,皱起了眉头。“你们怎么能用这种脏水搅拌灰浆,还讲不讲工程质量了!”原来,施工人员为图方便,竟然用田里沟渠中浑浊腐变的废水在拌灰浆。“太不负责任了!你们马上换干净的水。”很少动怒的杭兰英立即上前阻止工人继续施工,并联系了施工负责人。
在杭兰英的严格监督下,施工人员再没有做过图方便偷懒的事,确保了工程质量。
硬化道路4.28万平方米,河道砌石3200米,种植绿化带3.67万米,建设公共休闲绿地6800平方米……这一组组数据是村里发展的见证;
保障村民生活的医疗服务中心、幼儿园,丰富村民业余生活的健身活动场所、图书室,记录文化历史、陶冶情操的文化礼堂、人和乡风文化长廊……这一个个便民场所,是村里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老百姓信任我,才选我当村支书。把精力用在老百姓需要的地方,才是用对了地方。”杭兰英说,他们每一名村干部都是村民的服务员。
“村民需要什么,我们就要努力做什么”
“干了这么多年,你累吗?”这个问题很多人都问过杭兰英。其实在去年,65岁的杭兰英萌生了退休的念头,让年轻人接班。但在去年村“两委”换届选举中,她依然以全票当选。
村民离不开她。
从1986年当上村支书后,杭兰英就主动放弃了自己的假期。“村民的需求、村里的事情不会因为放假而变少,村民需要什么,我们村干部就要努力帮他们做什么。”杭兰英说。
这些年,祝温村的建设搞得有声有色,但如何让村民致富,杭兰英也在不停想办法。
村里的现状是许多年轻人出去了,留下的老人大多干不了繁重农活,不少耕地因此荒废。杭兰英想利用这些农田,吸引优秀种粮户前来“落户”,为村民增收。
可现实问题一直困扰着村民。旱时引水难,涝时排水慢,落后的农田基础设施,让这里变成了一片“靠天吃饭”的低产田。
“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影响收成,吸引不了种粮户来承包。”为这事,杭兰英往镇里、区里跑了好几次,把村民反映的实际情况详细地说明,恳求帮助,终于争取到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和专项资金。村里的农田基础设施改造得很顺利,进水渠道、排水沟道、进出道路一应俱全。
如今,1300亩低产田变成省级千亩高产粮食示范基地。农业增产,吸引了承包户,也为农户增收开辟了新道路。
水稻良种基地、猕猴桃基地、花卉基地……看到了丰厚的收成,村民们也来劲了,在杭兰英的帮助下,一个个农业合作社发展起来。许多村民还在家中搞起了加工业,收入年年攀升。
28年,杭兰英把最好的年华留在了村里。在她的字典里,几乎没有“自己”二字。
2007年的一个晚上,杭兰英正走在路边的林荫道上,被一辆疾驰而来的摩托车撞飞,右手臂和盆骨粉碎性骨折,生命危在旦夕。资深专家主刀,才将她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直到2009年,杭兰英又做了两次手术,才将右手臂里的钢板取出来。
这场意外,杭兰英不得不休养4个月,这是她当村支书后唯一一次离开村里这么久。那年正好是三村合并后的第一年,各种事情都急需协调解决。操心的杭兰英躺在病床上也不安心,于是,病房变成了办公室,手机成了连接村里和病房的热线。
好不容易熬到可以走路了,杭兰英迫不及待地要到村里看看。右手吊着绷带,走路一瘸一拐,她详细地询问村里各项工作。从手臂和盆骨传来的阵阵伤痛,让她不自觉地皱紧了眉头。杭兰英忍着,直到看见村里各项设施建设进行顺利,这才放心地回医院。
当时的伤落下了病根。杭兰英右手臂上十几厘米长的刀疤依然清晰可见,平时只要有点劳累,右手臂就会发麻。但这并不影响她对工作的热情:村里做工程,她去现场监督;每天一早来上班,她先带头打扫卫生;稍有空当,她就琢磨着怎么给村民谋福利……
从一家事到百家情,在杭兰英心里,记得最多的是村里的事,牵挂最多的是村民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