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人文

两岸学者建言现代城市立体交通

坐船出行,能否成“杭州选择”

  本报杭州6月29日讯

  记者 李月红 通讯员 石淏楠

  运河申遗成功,千年历史如何流向现代生活?今天,第22届海峡两岸都市交通学术研讨会在杭召开,近百名学者会诊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背景下,如何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现状。时值大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运河杭州段如何眷顾杭城水上出行,成为学者们最感兴趣的话题。

  “到威尼斯看那里的水上旅游,到塞纳河水上游看巴黎历史。江南是大运河的终点,能不能成为东方威尼斯呢?”主题报告会上,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理事长许培星抛出这样一个思考。

  诚然,杭州是一座水城。运河、钱塘江、西湖……它们或依城而栖,或穿城而过,在这座城市的不同角落留下434条河道,总长度达1148公里。据统计,自2004年杭州开通水上巴士线路,目前市区内已有8条线路、59艘船舶,仅去年水上公交营运就达到117万人次。

  坐船出行,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市民和游客的“杭州选择”。来自杭州市水上公共观光巴士有限公司的最新统计,水上公交的乘客30%左右为本地上下班出行市民,30%左右为老年人,30%左右为外地游客。其中,运河主城区段上下班的客流量最大,东河段的上座率最高,这两条线路的班次间隔时间密集到每15分钟一班。

  “目前,杭州市区人口提前6至8年突破总规控制,5年间小汽车出行量增加87%,同期道路里程仅增加32%,这都迫切需要杭州发展完善立体公交出行系统。”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汤海孺认为,目前杭州道路的行程速度不断下降,高峰时段不足每小时20公里;拥堵范围越来越大,拥堵持续时间向全天化蔓延。而构建立体公交系统,除轨道交通、公交、出租车、公共自行车外,水上公交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水上出行,不妨将交通线分为“公交线”和“休闲线”。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学者高克林认为,“公交线”通过适当的衔接方式融入城市客运交通系统,坚持淡旺季定班开行,开通交通IC卡,寻求政府扶持和公交补贴;“休闲线”对船舶配以较高的服务要求、建设特色服务码头,在公交非高峰期间和淡旺季适当开发旅游、休闲运营服务。

  不少学者建议,在水上巴士站点布置上,最需要考虑的因素是:结合主要公交枢纽,形成不同公交方式间的换乘,比如以钱塘江为主轴,经过主要旅游景点如武林门、拱宸桥等;考虑沙溪河水文情况,避开不易设站地区等。

  接驳水上巴士,岸边的公共自行车点则是慢行品质生活体现的重要交通工具。在杭州,运河两岸均留出了游步道,这在台北市交通局长王声威看来还不够,不仅能走,还要能骑,在台北,河滨自行车道长达112公里,跨河高架都设有自行车平台,从公交车站点到水上巴士站点的接驳,自行车无疑是快捷环保的最佳选择。

  水上出行,如何更低碳?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副秘书长虞同文认为,目前大运河上的游船均为柴油发动,会造成污染,建议使用“电炉+电池”双电模式的游船,各取所长,互避其短,续时里程增加了,蓄电池的寿命也延长了30%,从而逐渐改变杭城大运河和西湖的能源使用结构。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6 坐船出行,能否成“杭州选择” 2014-06-30 3528292 2 2014年06月3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