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专版

建德 留住“正在消逝”的历史,从这里开始

  留住“正在消逝”的历史,从这里开始

  文/刘梅

新叶,翻开新的一页

  走320国道由桐庐至寿昌镇左转入330国道约16公里,至建德市西南方向的大慈岩镇,再左转7公里,就是新叶村。

  这个始建于南宋,迄今800多年历史的村落,是我国东南部农耕村落的典型。历史上,这里曾数次遭逢强烈的破坏。但得益于村民的智慧和近十年建德市政府“不急于赚多少钱,先把文化遗产保护起来”的发展理念,传统古村落的风貌被完好保存了下来。村内至今仍保存着200多幢明清古建筑。村容古朴清丽,百姓生活和睦平顺。村民与村民之间,依然延续着中国农村文化美好的风土人情、人际关系。这在现今的古村落保护案例中,实属难得。

  在春夏交替的时节来到新叶,人们可以领略与村名十分相衬的美。常常一阵新雨过后,整个村落被梳洗得格外鲜嫩,如一杯春雨泡开的绿茶,融入和淡出都有一种清心的姿态。

  荷叶盛着椭圆的雨珠,任由一大片水绿色连着一大片水绿色,一直连到村内的标志建筑——抟云塔。黛色的腰檐、白色的塔身,在新雨凝翠中亭亭玉立。以抟云塔为“界碑”,身后展开的是新叶村灰白色系的古建筑群。建筑类型十分丰富,有塔、阁、祠、庙、桥、堂、厅,更有大量的居民。每个祠堂前镶嵌着一个半月形的池塘。玉华山脉环抱着村落,玉华山泉缭绕着全村。青山绿水之间,有农田人家,有犬吠鸟鸣。偶尔,微风吹皱了马头墙在水中的倒影,或有几只燕子淘气地点水而过。令人回味的美就随着偶然兴起的涟漪,荡入了人心。

  这幅弥足珍贵的画卷,是建德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的得意之作。闲步入村,你会讶异这个村子居然保留得相当完整。上百条小巷小弄将一户户人家圈在小巧的天井中。光可鉴人的青石板路,高大斑驳的封火山墙,庄严肃穆的宗祠庙宇,透露出五行九宫布局。

  村子收拾得十分干净。你随意地走,随意地看,一忽儿曲径通幽,一忽儿豁然开朗。叶姓族人的社会结构、文化生态、风土人情,都渗透在精神矍铄的祠堂中。祠堂数量之多、等级之严、规格之全,都掩映在古树绿荫下。

  村里偶尔飘出的墨香书声。宗祠的戏台上,村民喜气洋洋地请出的一台戏。许多民居内搁着代表江南古村落常见形制的八仙桌,门上粘贴着“读可容身,耕可致富”的红对联。这些都是新叶文化一点一滴的体现。

  事实上,新叶村对于我省乃至我国的历史文化村落保护,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我国乡土建筑保护的发起人,清华大学教授陈志华开始的第一个乡土建筑课题。在此之前,国内对古建筑的保护多集中在皇家建筑的研究,把典型放在农村,新叶是首例。陈志华曾预判,新叶会为后来的乡土古建筑保护开个头。

  如陈志华所料,在建德市几任班子的励精图治下,新叶村的保护案例,不仅为乡土古建筑保护做出了探索,也为我省农村发展的鸿篇巨制掀开了崭新的一页!这一页意义重大,因为我省对历史文化村落的文化抢救与保护正是从这一“叶”觉醒!

  2009月9月27日至29日,为检验新叶村修复效果,也为激起社会各界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的重视,建德市隆重邀请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国家文物局顾问谢辰生,清华大学教授、乡土建筑保护专家陈志华、李秋香,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毛昭晰,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徐苹芳,中国社科院博导叶廷芳等国内外权威乡土建筑和文物保护专家学者,和杭州市领导、国内媒体到建德参与“中国乡土建筑文化抢救与保护暨建德·新叶古民居研讨会”。

  会议充分肯定了新叶村在2006年至2009年期间开展的乡土古建筑文化抢救与保护,并从新叶村修复的成果出发,总结归纳出“新叶共识”。这份共识,是当时我国乡土建筑文化抢救与保护首份具有典型推广意义的行动纲领。

  “新叶共识”要求古村落保护参照“新叶经验”由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把遗产保护和民生工程建设结合起来,调动群众保护和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积极性……要求逐步建立以适应乡村村民自主管理为基础,地方政府以政策配套为支持的古村落保护法治环境……要求实现社会、环境和经济的综合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注重挖掘和整理非物质文化内容,避免惟利是图的商业文化对地方固有物质和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的侵害……要求重视乡土文化教育……这些内容现在看来,仍具指导意义。学界共识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强烈共鸣,它催生了一项造福当代、泽被后人的工程。

  2010年,省农办等有关单位启动了全省历史文化村落的普查工作。2012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程”。此后,每年确定一批保护利用重点村名单,每年召开一次现场推进会,已成为我省美丽乡村建设主旋律的新乐章。

  毫不夸张地说,新叶可以视为我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的一个重要标志、重大起点。它标志着“正在消逝”的历史在这里留住,同时也标志着新的历史在这里开始。历史文化村落所承载的历史,是连着农村发展的根的。它同时是农村发展逻辑中不可割裂的部分。而新的历史,既是保护历史文化村落的历史,更是发展历史文化村落的历史!

  新叶铭刻历史,建德乐在“建德”。留住历史、延续历史、照耀历史,有所作为,建德的探索,极具启示。

守护历史 不放弃不言晚

  作为“露天的明清建筑博物馆”,新叶村的美誉早已流传在外。可惜的是,由于经济发展后“放任自流”,2002年全村有几十幢新房插建在古建筑群中。虽然对古建筑本身破坏不大,但整个村落的古朴风貌遭到了极大破坏。

  当时外界开始质疑新叶村是否还具有保护的可能和价值。建德市却以雷霆节奏掀起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短短一年半时间,新叶“涅槃重生”。“保护文化遗产,绝不放弃永不言晚”,再续了新叶佳话。

  与陈志华一同见证新叶村“复原”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秋香回忆时提到:“2006年,建德市找到我和陈志华老师探讨新叶村的发展,希望能把新叶村从一个遭到破坏的状态拉回来。当时外界并不看好。结果建德方面极其重视,村里人也很有决心,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市里做了大量的工作,安排了大量工作人员到新叶工作了一年多的时间。新叶发生了骤然变化。比如卫生整治,曾经特别扎眼的房子经过了调整甚至拆迁,许多民居的建筑风貌已与新叶原貌趋向统一。这极大地鼓舞了新叶后来的修复工作,把许多人从‘失望’的边缘重新拉回到‘希望’。”

  陈志华、李秋香都是被建德市“守护文化遗产绝不放弃永不言晚”的巨大诚意打动的。新叶是国内首例。新建筑与古建筑如何协调?历史痕迹如何保存并散发活力?土地指标如何破解?……许多探索性的难题,横亘在现实面前。陈志华、李秋香知道困难重重,但建德的巨大决心和强大行动力,让他们愿意“摸着石头过河”,与新叶共进退。

  两人答应了作新叶村修复工程的技术指导。由二人拟定的《关于新叶复原保护的建议》,是第一阶段新叶村修复工作的主要指导依据。

  建德市建立了市、镇、村三级组织保障机制。在2006年底至2009年之间,重点完成了新叶村自来水、污水设施改造,和供电、电信、网通线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古建筑的“外貌修复”并未影响百姓享受便利的生活。通过对“新建筑”降级改造,对破损的古建筑进行抢救性保护、修复,新叶村的“原貌”初露雏形。

  村内道路基本恢复修整为青石板路。主要道路安装了仿古路灯。原有的池塘彻底清理,水质明显优化。全村的绿化面积扩增为6000余平方米。

  2009年,新叶村第二轮保护工作再次启航。重点是把第一阶段的成果深化、细化,建立系统化、长远化保护发展模式。

  《建德新叶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明确规定新叶村的保护范围、保护层次、保护重点、保护内容和保护举措,形成了新叶村综合保护的法定依据。

  《建德市大慈岩风景名胜区新叶区域保护管理办法》和《新叶古村保护管理规定》,结合新叶村西侧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大慈岩景区,对古村外围更大的区域进行整体风貌的保护。

  如今规划6.24平方公里的新叶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依次划分为核心区、外围控制区和传统农耕风貌保护区。凡古村范围涉及到的建筑、文物、环境以及古村落所属的山脉、水库、溪流和田地均纳入保护。新叶的建筑艺术、先贤名士的生平传记、教育训导、诗词歌赋、民间小曲、地方掌故,和村民生产生活的传统习俗等传统文化,被同步保留下来。它们或以印刷品收录在档,或以节庆、文化体验活动再续活力。

  去年到今年,建德市明确了省文保单位大慈岩镇李村村为杭州市历史文化村落利用保护重点村,大慈岩镇上吴方村为省历史文化村落利用保护重点村。自此,新叶村、上吴方村、李村村成为串联大慈岩镇古村落群最闪耀的三颗明珠,相互毗邻、交相辉映。

  参照“新叶经验”,建德市开启了打造“中国乡土文化建筑博物馆”的宏大工程。力争用三年时间,重点打造列入文化保护单位的5个传统村落,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色”的村落格局。

  目前,建德市共有1217处历史建筑经由文物普查备案在册。已投入古村落保护、历史建筑维修资金6000万元,完成了其中95处重点宗祠的修缮和350多处一般民居的翻修翻漏。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呈“燎原之势”,如火如荼推进。

续写历史 将目光投向发展

  历史是发展。对于承载历史的古村落来说,其传承方式也应“与时俱进”。古村落保护不仅要“保存遗迹”,更要“活态传承”。

  许多游客喜欢看历史文化村落特殊的风景,但未必热衷于参观历史古迹和文物。这就反映了一个情况:历史能被延续,除了要有“遗存”,更需要一个生动的姿态。如果说历史文化村落是历史的容器,那么它的发展应该继续盛满老百姓的生活状态,既有着历史传承下来的鲜活记忆,也有一些历史与时代产生的新鲜组合。比如发展与历史文化村落息息相关、交相辉映的产业,比如创新传统文化表达的形式……这些“发展”若得宜,它们所形成的“姿态”,会让历史更饱满、充满着激情与生命力,而不只是让历史“睡在博物馆”供陈列、供追溯。

  近年来,建德坚持合理开发、注重特色、保护遗存,深入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结合严州古城保护、新叶古村保护、“建德人”遗址保护等工作,打造了一批特色精品项目。这些项目大多有一定的旅游开发潜力,寓历史文化于体验活动中,唤醒了历史文化遗存的巨大魅力。

  以“严州古城”为例。古镇梅城作为严州古府所在地,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独一无二的“雉堞半作梅花形”的古城墙距今已有650多年历史,是浙江省现存最早的古城墙。

  结合“三江两岸”景观带建设,建德通盘开发“严州古城”。修建完成了历史上的佛教文化主要景点玉泉寺,并结合梅城大坝的建设完成了严州古城一期800米及定川门景点的修建工程。未来的“严州古城”将云集东湖、西湖宝华洲、六合古井、郑秉谦故居、南北双塔、青柯亭等人文历史景点;充分融入严州文化研究会、严州书画院、严州摄影协会等“活动基地”;更有严州虾灯、严州生漆、严州青石刻技艺等省级非遗展示体验。它们一一串联,完全将严州古城的资源激活。“古城开发”的模型,为严州历史文化线添上生动的一笔。

  以农村传统文化为依托,以古村落特色旅游和农产品展示展销节庆活动为纽带,建德引导特色产业发展。新叶古村成立旅游公司进行开发和包装。全村设立阁楼、祠堂等旅游景点20余处,结合特色农业开发油菜、莲荷等摄影基地,发展农家乐12家、农家旅社80余户,建成旅游接待中心、旅游汽车站及青年旅行社,打造“宜居、宜游、宜业、宜文”的新叶旅游风貌。这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户增收创造了活力。

  如今,古村落“串珠成链”。“十里荷花古村线”精品线路建设全长10公里。线路涉及大慈岩村、李村村、上吴方村、新叶村、里叶村、双泉村等6个古村落。整条线以明清古居、江南悬空寺、农耕文化为主题,联袂构建一个极具特色的乡村荷莲文韵旅游画廊。

  建德婺剧登上了亚运会,寿昌舞龙走进了世博会,新叶昆曲入选省级非遗名录……随着建德“非遗文化”走入大众视野,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历史文化村落体验非遗文化活动。李家断龙、畲族民歌、李村“二月二”、寿昌“二月十”、三都“二月半”等极具农村文化特色的非遗体验正不断传承、弘扬和发展。

  新叶村将贻燕堂打造成新叶酒作坊展厅,充实了农耕文化内涵;李村村连三进打造成民俗文化展示馆,充分展示了当地的农耕文化;大同溪口村翁家祠堂作为村级文化中心,当前不仅成为儿童暑期娱乐的新天地、老年人休闲养身的好去处,传统村落本身也被赋予了新的活力与光彩。

  【村庄依然恬静。鸟群飞掠夕阳、茂竹和山谷,奔向明天。建德的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与发展,也正去往明日的方向。“历史”,曾在这里开始,也将在这里继续……】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8 建德 留住“正在消逝”的历史,从这里开始 2014-06-30 浙江日报2014-06-3000008;浙江日报2014-06-3000007;浙江日报2014-06-3000010;浙江日报2014-06-3000012;浙江日报2014-06-3000011;浙江日报2014-06-3000017 2 2014年06月3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