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档:吹热夏季风
吴孟婕
14年前,歌手孙燕姿第一次进入公众视线,同名专辑封面上,短发、背心、拖鞋,配上淡淡的眼神, 旁边是一行粗体字:“不是超美丽,而是超实力”。这是我买的第一盒卡带,曾经有一段时间到了爱不释手的程度,“见面”次数多了,那句“宣言”也就变成了“真理”——实力和美丽,只能选其一。这直接导致了现在听人叫“美女记者”,总要在心里暗暗打鼓,似乎专业素质受到了质疑。
一开头就这样长篇累牍地扯自己的闲篇,专业素质去哪了?好吧,说正事——“暑期档大片”——但请你先回答我,“大片”之“大”,究竟是因为美丽还是实力?
北京时间6月27日零时,世界杯小组赛最后一轮和好莱坞大片《变形金刚4:绝迹重生》同时开战,后者长达166分钟,几乎是一场足球比赛的两倍。从微信朋友圈的刷屏情况来看,大银幕和小荧屏的“吸睛能力”难分上下。
这是4年一度“遭遇”世界杯的暑期档,也是变形金刚的重要节点——从1984年诞生到1988年首次在国内电视台播出动画片,再到如今第4度登陆银幕,整整30年。对它的粉丝来说,30年来,不变的是情怀,是“汽车人,变形,出发!”这句通关密语,当然,还有持续的消费。
这听起来是件美妙的事情——在“消费需要”提供的工业流水线标准之上,娱乐周边花样越来越多,拍电影的“花样”不断升级,粉丝长大了、变老了,逐渐练就了作为一个消费者的自我修养,比如,明知这是一部所谓“爆米花电影”,便拿出一套评判此类影片的标准,对主题深度的要求会换成对特效水平的考量,对演员表演的打分则换成了对明星阵容的期待……
成就一部大片或许并非难事,有着“片场暴君”之称的导演迈克尔·贝藉“变形”一题,创下了一个系列,实属不易。2011年暑期档上映的《变形金刚3》,曾以10.9亿元高居国内年度票房排行榜榜首。
到了《变形金刚4:绝迹重生》,“爆破、动作、变形”三板斧继续升级,人类角色的重启,让它看起来更有光鲜感;累积了30年的铁锈和经验,擎天柱和它的老伙伴们也变得更有智慧了,而不是大喇喇地停在别人家的院子里,一触即怒;影片还在北京、天津、重庆、香港取景,有李冰冰等多位中国演员和大量国产品牌“参演”。
从1975年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大片”《大白鲨》开始,其身形、气质随时代而改变,不变的关键词是高效、快餐、套路,或许,也意味着更加经济与“安全”。有国外媒体以近40年来384部大片数据为样本,发现最受欢迎的是动作片, 36%的电影有追逐场面,最典型的关系是父子关系;自2010年起,超过一半的大片拍摄了续集,每3部大片中就有一部改编自漫画。
回想在电影院度过的夏天,有过《变形金刚》、《哈利·波特》的身影,有过《麦兜》、《蓝精灵》的陪伴,尤其是近两年,暑期档之争愈演愈烈,甚至超过了贺岁档的热度。
2014年的暑期档,在总票房突破百亿元、银幕数超过2万块等利好消息的推动下,更是来势汹汹:5月初上映的《超凡蜘蛛侠2》、《X战警:逆转未来》等引进片让电影市场提前吹起初夏热风,这股观影热潮将在6、7、8月不断升温;国产片方面,《归来》主打文艺,《窃听风云3》是系列片代表,韩寒导演处女作《后会无期》、郭敬明的《小时代3》象征新生力量,而《白发魔女传之明月天国》则是传统华语片的新尝试。
“大投资”“大制作”“大明星”……当一部电影被越来越“大”的欲望包围,往往会不知不觉裹挟太多光影之外的东西。电影娱乐属性的增强是技术革命后的必然选择,但好电影还有一个秘密:与欲望和平共处。张彻曾评价李翰祥是一代霸才,但太会算计,“好比一个锦衣银甲的霸王,腰间却露出半截算盘”。如果换成同义表述,比如在艺术和市场之间的权衡、揣摩、郑重其事,那么,无论是难以撼动的大师还是青春洋溢的电影新人,应该都会欣然接受。
曾经,看电影也是一件郑重其事的事。
在《四百击》里,父母带安托万去看电影前,都会换上正式的衣服;14岁的张爱玲去杭州玩,看到报纸上有谈英主演的《风》的广告,“连夜返回上海,一连看了两场”;看露天电影,也是看天上的星星、地上的毛毛虫,看平时不苟言笑的老师大笑,看光影闪烁间,有人在座位上偷偷流泪。
所以,去年暑假看《小时代2》,当身边的高中女生笑得差点把头靠在我的肩膀上,我突然觉得这个场景有些“复古”,进而有几分感动。
无论胶片时代还是数字时代,大银幕仍是电影和观众的终极归宿。网上有人问,为什么电影院会销售爆米花?我看到的一个最浪漫的答案是:两个人一起吃,会不小心碰到对方的手。那么,暑期档的爆米花为什么总是特别香甜?——买的人多了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