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经济

打造绿色发展先导区、生态宜居模范区、合作交流先行区、制度创新实验区—

“湖州模式”,生态浙江再出发

  本报杭州6月25日讯

  记者 陈文文

  今天,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5月30日联合下发了《浙江省湖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湖州成为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印发的《浙江省湖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了四大类45项指标体系,对湖州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战略定位是,努力打造绿色发展先导区、生态宜居模范区、合作交流先行区、制度创新实验区,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湖州模式”。

  作为目前浙江省唯一一个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湖州要向大家“示范”些什么?“先行”体现在何处?最重要的,“湖州模式”要可推广可复制,湖州会创造出哪些经验?

  何以是湖州

  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湖州来得不容易。为了申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湖州在国家发改委的指导下足足准备了一年多的时间。“申报材料交上去,一击即中。”湖州市副市长杨六顺很自豪地称。

  何以是湖州?因为它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和城乡垃圾收集处理全覆盖,因为它的入太湖断面水质连续六年保持三类水标准,成为太湖流域水质最好的区域,因为它80%的乡镇均为国家级生态乡镇,因为它在全国率先实施绿色GDP考核。

  湖州敢向绿色考核要红利。湖州的考核,GDP2分,生态环境有6分。事实上,湖州这些年考核没有突出GDP,但在全省的增长排位一直靠前。有数据可以证明:长兴县蓄电池生产企业从175家整治到现在的16家,利润率提高了近6倍,销售收入提高了14倍。

  太湖边65公里湖岸线,湖州将涉污企业全部关闭。对环境的精心呵护使得湖州的“生态红利”逐年显现,在孕育了全国第一个“洋家乐”集群的湖州筏头乡,村民们向游客发出征集令——谁在山里捡到3个以上烟头给予重奖。百姓的“生态自觉”被激发,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活生生的事实证明了这个朴素的真理。”湖州市委书记马以称。

  但当“湖州做法”要上升到“湖州模式”时,这些还不够。一个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要示范些什么?《方案》明确,示范区要实施十大示范工程,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水生态文明建设、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绿色出行系统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到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建设、乡村旅游发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绿色生态城建设,甚至还有竹林碳汇试验区建设。

  细化落实《方案》,制定“路线图”,列出“时间表”,明确“责任书”,接下来的湖州,很忙。

  新挑战,由近及远

  先行示范,意味着有些领域是全新的,没有经验可以参考。这一点,湖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陈伟俊在新闻发布会上也坦承,这是湖州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区最鲜明的特征。

  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领导干部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确权登记……这些在《方案》里出现的“新名词”,都是要湖州去先行先试的,为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示范引领。

  “《方案》里有些是我们目前正在做的,要不断补充完善,有些是全新的领域,我们也没有做过。实际上,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命题,湖州尚未完全破题。” 陈伟俊回答记者。

  《方案》提出了“两步走”的安排,设置了近期指标和远期指标,近期指标到2015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例如入太湖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城乡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远期指标到2020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全国领先,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格局基本形成,绿色产业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下降。

  没有可以借鉴经验的湖州将做什么?一是加强对落后产业的关停并转的力度,二是充分认识到生态基础是非常重要的竞争力,对经济发展要有科学部署,例如新兴产业的培育,新引入的产业是否符合绿色低碳要求,发展模式创新等等。“生态文明建设将是一个总引领,牵一发动全身。” 陈伟俊答道。

  “湖州模式”待复制

  “湖州要打造成全国生态文明的样板,必须有创新性、融合性和可操作性。其中,可操作性是形成‘湖州模式’的关键”,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周华富称,“湖州要创造经验。”

  制度设计创新被认为是创造经验的“突破口”。湖州率先在全国实施绿色GDP考核,建立了水源地保护生态补偿、矿产资源开发补偿以及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等制度。“这些既有的制度在实践过程中,已经被公认为是有效的。”杨六顺告诉记者,“在这些制度下,湖州已初步实现了良性循环。”如果说“湖州模式”可复制可推广,最重要的便是从制度设计层面推动生态建设模式的突破。

  “当下最难的是如何启动,即制度设计创新如何入手的问题。”陈伟俊称这是湖州面临的新情况,初步确定了国家、省、市三级联动的机制,整合相关资源,帮助湖州解决重大问题。《方案》要求湖州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说到底,我们还是要依靠全民的力量,发动群众参与,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陈伟俊称。

  “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元代诗人戴表元对湖州的赞美和感悟,相信,将来的你会在浙江的更多地方感受到。


浙江日报 经济 00009 “湖州模式”,生态浙江再出发 2014-06-26 3524762 2 2014年06月2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