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专版

丽水经济开发区:
转型升级“一题多解” 探求最佳答案

  丽水经济开发区:

  转型升级“一题多解” 探求最佳答案

  “五水共治、倒逼转型”,对于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核心区之一的丽水经济开发区而言,是浴火重生的革命,是脱胎换骨的工程,既面临着以治污倒逼转型升级为开发区“正名摘帽”、“洗刷污名”,又要争当全省治污治水的急先锋、新区建设的试验田、改革创新的实践区。转型之路,任重道远。

  去年11月,省委专题研究丽水工作时提出,对丽水GDP考核“松绑”。随后一阵阵改革春风,吹起开发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争当绿色生态发展示范区”的转型大幕,演绎出一场场“一题多解”的转型升级大会战。

  之间看转型理念

  一水不治,何以治千山万水?治污,是开发区转型升级“突围之战、背水一战”。管委会负责人多个场合公开表示:“转型升级既要有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又要有卧薪尝胆、功成不必在我的毅力。我们已经做好牺牲GDP的准备,对于治污,是英雄是狗熊,关键看行动。”

  案例一:“快”人一步抓转型

  今年2月,一份由3个机器人团队,用了近半年时间完成的开发区90公里地下管网“肠镜式”检查报告出炉。随后有针对性的修复工作全面启动,计划今年12月底全面完工。

  “五水共治”开始后,开发区雷厉风行在全市率先开展地下管网检测、率先完成企业内网检查、率先制定治污实施方案、率先举行誓师动员大会、率先关停沿河碎石制沙洗沙厂、率先开展治污捐款活动。

  半年前,省环保厅向开发区发出“黄牌警告”,提出环境治污5个方面21条突出问题、6个方面20条整治要求和44家企业的整改要求。

  半年后,开发区治污工作得到省环保厅充分认可:“丽水经济开发区合成革污染由来已久、成因复杂,整治任务艰巨,情况复杂,难度巨大,去年至今,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开发区决心大、措施实、行动快、整治初见成效,值得肯定。”

  省委领导也对开发区“铁心治污率先行动、铁腕治污八大工程、铁拳出击立体治污、铁规严纪保障治污、铁面招商严把关口”的“五铁做法”作出批示,并寄予殷切希望。

  案例二:“慢”下步伐促调整

  1~5月,开发区合成革产业完成产值44.27亿元,同比下降11.9%。同时,合成革企业累计投入治污资金近1.5亿元。今明两年,合成革产业将重点开展污染治理、集中供热、水性革推广、机器换人等4大项36小项转型升级工程,预计企业需投入资金约6亿元。

  虽然从传统的主要经济指标看,开发区在省市排位靠后,但另一组数据更加值得关注。开发区近两年引进培育的高新技术企业多于前十年总和;2013年,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23.8%,实现增加值占全区增加值的25.1%;招商引资连续两年获得全市一等奖;工业、民间投资增速强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新产品增加值增幅较大。

  在谋求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的“弯道”上,开发区正在适度减慢速度、科学调整步伐,目的是蓄长势、增后劲。

  之间看转型路径

  “绿色生态发展”是丽水经济开发区的转型目标。管委会负责人用数学上的“分数”概念来阐述转型思路,分子是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生产力,分母是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着力化解开发区的“生态赤字”和“资源赤字”。

  案例三:高新产业做“加”法

  前不久,丽水强国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入驻开发区的丽水机器人产业创业园。这个成立仅半年时间的机器人创业“俱乐部”,已吸引5名“会员”,还有10多家机器人研发、生产企业准备进驻。

  传统低小散企业占比过重是开发区发展的通病。开发区重新定位产业,重点培育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业和生态合成革等“1+2·X”主导产业。

  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开发区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及相关配套产业占比提高将近10个百分点。生物医药产业表现更为抢眼,众益药业、维康药业两家生物医药龙头企业,税收同比增长迅猛。

  案例四:落后产能做“减”法

  “已拆除烟囱6根,年内计划拆除40根,明年基本拔除剩余40多根”。这个“向烟囱宣战”的计划只是开发区对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三高”企业整治的一项内容。

  开发区现有用热企业100家,包括导热油炉102台、蒸汽锅炉82台,企业自备的小容量锅炉能耗高、环保治理水平低。

  去年起,总投资为7.34亿元的杭丽热电厂项目开始运行,目前已有26家企业纳入集中供热,报停拆除蒸汽锅炉28台,年底前还有17家企业完成供热改造,明年底全面实现集中供热。

  该项目可将企业二氧化硫脱硫率提高到90%以上,粉尘去除率提高到99%以上;锅炉热效率从65%左右提高到90%,节约原煤约15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硫约1810吨/年,年发电量4亿千瓦时。

  转型升级发力“引新、治旧”。围绕“1+2·X”主导产业,开发区的“引新”不仅要“登高上楼”引进大企业、好项目,更注重前后向产业链配套发展。“治旧”即抓低效闲置用地、低效企业、低质招商项目等“三低”治理。

  之间看转型抓手

  案例五:产业发展“新”引擎

  前不久,浙江汇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产400吨α—酮戊二酸及相关生物技术产品项目入驻开发区。在厂房建成之前,该企业先进入 “生物医药孵化器”提前生产。

  面积1.4万平方米的“孵化器”已吸引来自海外高层次人才带来分子诊断试剂、基因药物、新型药物制剂、抗癌药物等项目15个,将在1至3年内完成孵化形成产能。

  为推动传统合成革向新材料产业转型,开发区成功引进全球聚氨酯知名专家,和本地合成革龙头企业联合筹建具有国际水准的环保型聚氨酯新材料研究院,该项目即将动工。

  而与浙江大学谭建荣院士团队共建的丽水工业机器人研究院,也已引进由政府投资、企业投资和海外高级人才入驻的5个项目。

  案例六:攻坚克难勇破“旧”

  由大型国企西北机器集团计划投资20多亿元的项目,原本计划用3至5年时间建成“浙江小宝钢”。因其能耗高、产品利润低等因素,签约3年仍未开工,被开发区列入闲置用地予以清退。所收回401亩用地中的200亩,用于现代工业物流项目。

  去年以来,开发区共处置闲置用地15宗,盘活土地618亩;劝退低质招商项目34个,收回用地1578亩;重新核定22个招商项目用地,核减用地66亩。

  今年开发区突出项目入园合同履约时间,首期计划处理严重违约企业4家692亩,厂房闲置企业5家405亩,项目建设进度滞后企业7家415亩。

  为更加突出培育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和生物医药产业,年初,开发区结合“四换三名”工程,推出“四优三不”政策,规定属于两大高新主导产业的,将享受优先安排入园、优先提供土地等要素保障、优先安排技改项目、优先安排政府性评比事项。不属于两大产业的,不予享受项目入园优惠政策、不再安排扩大再生产用地、不再安排财政性政策扶持资金。对比鲜明的政策举措,让外界感受到开发区转型的决心。

  之间看转型举措

  案例七:轻“松”上阵优服务

  日前,浙江亿邦新能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与开发区签约,创造了丽水招商引资工作的“三个第一”:项目总投资约30.8亿元,制造业类项目投资最大;用地面积约为1160亩,单个工业企业用地规模最大;项目从谈判到签约,用时仅4个月,签约速度最快。

  而发展仅有8年的中广电器公司,从偏居一隅的区域品牌,到如今连续6年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列,中广电器得到开发区“量身定制”的政策支持,仅用4个月时间,建成占地120亩的中广产业园区,完成了从空气能热水器零部件生产厂家到研发、生产、国家级实验室的全产业链式企业。

  案例八:念好治污“紧”箍咒

  “绝不护短遮臭、绝不徇私说情、绝不容忍偷漏排、绝不延误治理达标、绝不让绿水青山蒙羞。”开发区宣布的“五不铁律”,让所有企业感觉犹如“紧箍咒”一般,越念越紧。

  浙江闽锋化学有限公司是合成革行业龙头,也是“污染大户”。今年来投入700多万元用于废水氨氮治理,取得明显效果。

  正是对污染“零容忍”的决心,今年4月,开发区对10家合成革企业23条生产线未批先建的违法行为进行行政处罚,罚款115万元,责令停产并进行封存。对20家合成革企业进行采样监测,其中17家企业因水污染物处理设施与处理需求不匹配被责令限产、停产整治,逾期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企业,将面临关停的危险。

  转型升级绝不仅仅是赶走“不下蛋、下蛋小”企业,改造提升一批传统产业,重拳治理污染企业;更需要以最优生态环境、最低资源消耗、最佳发展模式实现最大生产力。

  管委会负责人表示,转型势必触及利益调整和资源要素再分配,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开发区正以“生态、效率、效益”为标尺,加强产业转型的顶层设计,创新研发设计、生产供应、污染防控、品牌建设、市场推广和人才、政策、质量保障等转型升级体系建设。

  之间看转型智慧

  案例九:“取”之有道谋长远

  日前,省发改委、省财政厅公布全省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名单,开发区在全省11个地级市推荐的26家工业园区(开发区)中脱颖而出,以排名第二的优势位列其中,为明年申报国家级示范试点赢得主动。

  根据计划,未来5年开发区将重点实施33个项目,涉及循环经济产业链链接及关键补链项目、污染物“零排放”项目、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等四大类项目,总投资约75亿元,其中2013至2017年间总投资约为53亿元。

  同时,开发区正在积极争取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国新材料应用示范基地、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重大平台,并积极争取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合作,全面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案例十:“舍”出一片新天地

  短短四年间,开发区工业用地出让价格“三连涨”,与之配套的是更为严格的亩产税收考核等制度要求,其中包括《关于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配套改革的实施方案》。

  新政策通过“工业企业业绩”综合考评,对存在低效用地的企业采取相应措施;土地证分段管理则将项目投产后5年内的税收与土地使用权证挂了钩。

  据不完全统计,“高门槛”已经将50多亿元的多个大项目拒之门外。即便是“跨槛”入园的企业,也通过提高容积率、强化技改投入等方式,努力提高单位亩均产值、税收。

  “短期来看,我们急需大项目。但绝不拿金币当铜板用,绝不拿生态换增速,片面求大,必须充分发挥生态、土地、政策等综合竞争优势,对不适合项目坚决说不。”管委会负责人如是说。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8 丽水经济开发区:
转型升级“一题多解” 探求最佳答案
2014-06-26 浙江日报2014-06-2600006;浙江日报2014-06-2600011;浙江日报2014-06-2600018;浙江日报2014-06-2600017;浙江日报2014-06-2600016;浙江日报2014-06-2600019;浙江日报2014-06-2600020;浙江日报2014-06-2600034;浙江日报2014-06-2600033;浙江日报2014-06-2600032;浙江日报2014-06-2600035;浙江日报2014-06-2600038;浙江日报2014-06-2600015;浙江日报2014-06-2600012;浙江日报2014-06-2600013;浙江日报2014-06-2600010;浙江日报2014-06-2600014;浙江日报2014-06-2600025;浙江日报2014-06-2600024;浙江日报2014-06-2600023;浙江日报2014-06-2600021;浙江日报2014-06-2600026;浙江日报2014-06-2600031;浙江日报2014-06-2600030;浙江日报2014-06-2600029;浙江日报2014-06-2600028;浙江日报2014-06-2600036 2 2014年06月2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