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批评不必求“精致”

  邬轩

  现实生活中,“精致”的东西大多很好。以“精致”喻人喻物,往往有欣赏、赞美之意。唯独在人与人之间开展批评的时候,则大可不必苛求“精致”,尤其在当前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更是如此。

  苛求“精致”的批评会导致不敢拿起批评的武器。我们党历来强调,开展批评要敢于直言,有什么问题就提什么问题,有什么现象就批评什么现象,直面问题,找准穴位,触及灵魂,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如果苛求“精致”,过分追求批评的完美拿捏和被批评者的感受,就会导致批评者思前想后、顾虑重重,怕批评不当导致不敢批评、不愿批评,或批评避重就轻、轻风掸灰、明批暗捧,与党的要求背道而驰,于教育实践活动百害无益。

  苛求“精致”的批评会导致缺少“辣味”。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强调:“要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有一点‘辣味’,让每个党员干部都能红红脸、出出汗。”辣味是直接粗糙的,而不是甜味细腻的。要确保活动主题不变、镜头不换,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真正照出差距、正出样子、洗出精神、治出实效,就必须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中保持一点“辣味”,“辣”出精神,“辣”出行动,“辣”出形象。如果过分要求批评有多么完美无缺、多么“精致”,就会导致批评不痛不痒、少了“辣味”,很难直达心灵、红脸出汗。

  批评是否与人为善,不在于“精致”而在于是否真诚。批评的目的是通过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对批评的认同度、接受度是开展批评能否取得成效的前提和基础。当批评对象认为对方的批评是真诚、善意的提醒和帮助时,批评最容易取得效果;而看不到批评者的善意,即便批评再“精致”,也难以被批评对象接受,达不到批评的效果。

  批评出于公心,与人为善,直率一点,想到就说,直奔主题,一针见血,不是雕琢美玉、精心妆扮,不必刻意求“精致”。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的批评就可以肆意涂抹、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给对方难堪。自我批评要找准找实,辣而深刻;批评要直接了当,一针见血;即便批评得不对,被批评者也大可不必耿耿于怀,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批评不必求“精致” 2014-06-24 浙江日报2014-06-2400018 2 2014年06月2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