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文化

我省杨梅种植面积超130万亩,近五成品种为“东魁”——

夏至骊珠染紫裳

  记者 李月红

  “冬花采卢桔,夏果摘杨梅”。6月21日,夏至,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北纬23°26′28″44。时下正是进食杨梅的最好时节,来自省农科院的监测,恰逢大年,今年我省杨梅平均含糖度达到13度左右,比往年高出一两度;加之受气候影响,今年杨梅提早面市,民谚“夏至杨梅满山红,小暑杨梅要出虫”也得改改了,想吃不出虫的杨梅要抓紧了。

  杨梅, 古称机子。李时珍《本草纲目》说它“形如水杨子而味似梅, 故名。”宋代陆游称其为“骊珠”,诗曰:“未爱满盘堆火齐, 先惊探颔得骊珠。”明代徐阶盛则给它冠以“龙睛”之美名:“折来鹤顶红犹湿, 剑破龙睛血未干。若使太真知此味,荔枝焉得到长安。”

  如此盛誉,江南人是占尽了福分。始于1500多年前的杨梅,发源于我省余姚慈溪一带,至今,全省已有130万亩种植面积。作为产量仅占全省水果总产量十分之一的小水果,却为全省水果总产值贡献了27%。

  夏至将至,记者跟随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杨梅学科组副研究员梁森苗,一道来到兰溪市马涧镇前余村晓明专业合作社一探杨梅的前世今生。兰溪,地处浙东,是每年我省杨梅最早成熟的地方,从这里预知全省杨梅长势的“晴雨表”;晓明专业合作社也是杨梅设施栽培试验基地,偏好缓坡生长的果树搭起遮风避雨的塑料房,会不会结出更大更甜更多的果子,这是梁森苗想知道的杨梅故事。

  恰逢下雨天,我们的第一个好奇就是,杨梅怕不怕雨?梁森苗肯定地点点头。今年上半年,江南少雨,杨梅个头比往年小了些;一下雨,雨水见缝插针地渗入凹凸不平的果实表面,它的含糖度就有可能下降10%左右。更着急的是,杨梅成熟着成熟着,就进入了江南梅雨季,雨多气湿果蝇出,等到果蝇加速繁殖,差不多也是杨梅快落市了。

  在我省,食客看得到的品种有两。余姚慈溪一带的“荸荠种”算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作为杨梅的“始祖”,它个小,紫黑色,至今仅占全省29%的杨梅种植面积;而源于黄岩资源筛查出的“东魁”,个大,深红色,短短50年间,种植面积达到了46.5%。

  那些与我们失之交臂的品种,则深深藏在科研人员的实验室里。经过省农科院科研人员调研,杨梅种质资源有183份。可千万不要以为杨梅只在夏至成熟,最早的在4月份就成熟,最晚的可要等到7月上旬。不过,它们中大多数的成熟期依然是在6月下旬。从果实色泽来看,它们的排序是这样的:乌黑、深紫红、紫红、深红、红色、粉红、白色。从果实大小来看,小的单果重仅为3克,大的25克以上,一般的果重在9克至13克左右。像“东魁”平均能达到25克,这是科技带给人类最美妙的舌尖之旅了。

  最有意思的是,杨梅竟然同人一样,对微量元素充满了渴望。在它的肥料里,硫、钙、镁、硼、锌、钼、铜等近10种微量元素必不可少。比方钙,人体补钙是为了强壮骨骼,果实也一样,更多钙量的吸收可令果实更饱满,表面摸上去会有坚挺的感觉,这样运输起来就容易保存了;而钼,则是分管色泽度,越少的钼含量,果实的颜色就越浅。

  依据果实成熟时的颜色, 可分为四个种群: 一种果实为白色或近于白色的称水晶种,一种果实为粉红色的称粉红梅, 一种果实是深粉红的称为东魁, 还有一种其果实成熟前为红色, 成熟后为浓紫色或紫黑色的, 称之为荸荠种。一般来讲红色的比白色的好,紫色的比红色的更好。依杨梅品种的不同, 果实突起的刺也有尖、团之分。尖刺的多为红色, 品质稍差一些; 团刺的多为紫色杨梅, 味道极好。白色的杨梅熟透了的时候白如冰糖,亦为佳品, 但其数量较少。

  在吃食上,历朝历代为杨梅背书的大家们不在少数。唐代李白爱用盐渍蘸的杨梅, 诗曰“玉盘杨梅为君设, 吴盐如花皎白雪”。宋代诗人平可正的味蕾里,杨梅“味方河朔葡萄重, 色比沪南荔枝深”将其美味描绘得淋漓尽致;自诩为杨梅“本家”的杨万里则盛赞它“火齐堆盘球径寸,醴泉浸齿蔗为浆”,恰似炎日里一杯杨梅醪刚落肚,凉了一夏。


浙江日报 文化 00006 夏至骊珠染紫裳 2014-06-21 3517074 2 2014年06月2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