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天台生态堤坝成新景——

漫步三茅溪 修堤不见堤

  本报天台6月20日电

  记者 江晨 县委报道组 徐平

  “河道不仅用来行洪,更是人们亲水的一个场所。”行走在天台县三茅溪河道治理二期工程现场,这里的生态堤坝令人眼前一亮。当地探索河道的生态治理,打破传统的混凝土挡墙概念,依托三茅溪的自然形态,设置常年水位10年一遇和50年一遇的防洪堤,并在斜坡上种植本土植物和野生茅草,不仅固土护堤、更添浓浓野趣。

  漫步三茅溪,修堤不见堤。烈日下,一队队女工正在植树种草。岸边,不仅保留主河床的宽度,还尽可能保留周边的滩地。溪岸层层推高,疏落有致、品种不一的绿色植被覆盖其上。河道内,保留沙洲深潭,白鹭等鸟类时而低舞、时而自由栖息。

  天台县城市新区建设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王涛介绍,目前三茅溪生态景观带的二期工程已经完工。该工程长900米、宽50米,景观总面积为4.5万平方米,其中绿地面积3.886万平方米,分为生态湿地、印象梯田、文化广场、树林溪境4个主题区块,总投资1100多万元。

  “过去,河道被截弯取直后,直接用水泥和石头砌得密不透风,有些河道甚至河床也会被混凝土和石板铺砌成全封闭。这种‘不会呼吸的河道’自净能力差,需要定时清淤,一旦发生洪水,堤坝也容易被冲垮。”工程负责人王帮说,当地将鹅卵石装在合金网兜里,采取格宾挡墙的新型技术代替水泥工艺。

  在堤坝内,鹅卵石与鹅卵石之间不再用混凝土来浇筑,而是自然而然留出缝隙,小鱼小虾穿梭其间繁衍生息。水面波光粼粼,深处可见绿色水草温柔抚摸河底。

  “我们把护岸由过去的混凝土等硬性建材改造成水体和土体、水体和生物相互涵养的自然状态的护坡,使堤坝兼具城市防洪、休闲观光功能。”王涛说,整治三茅溪,天台人不为建而建,为治而治,充分考虑河道的生态性、文化性、亲水性、景观性和休闲性。

  没有寂寞沙洲冷,只见游人戏水来。傍晚时分,休闲消暑的人们逐渐聚拢在三茅溪畔,老人小孩捉鱼捞虾、对对情侣漫步低语。脚踩松软的泥土,随意掬起一捧清水,干净清凉。

  据悉,未来,三茅溪沿岸还将建设长1400米、景观总面积达82394平方米的生态景观带三期工程。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漫步三茅溪 修堤不见堤 2014-06-21 3517721 2 2014年06月2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