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文化

毕业季聆听“最后一课”的回响

青春英气再出发

  本报记者 王婷

  通讯员 杨文婕 叶璟

  骊歌响起,又到一年离别时。学子告别母校走入社会的前夕,校园里总会弥漫着特有的离别情绪,不同的告别故事在不断上演,有师长的肺腑寄语,有学子的创意惜别……共同演绎了告别校园的“最后一课”。

  月台旁,一辆载满记忆的火车头。伴随着一声昂扬的汽笛声,6月20日,一场名为“星出发”的毕业典礼在中国美术学院上演,火车头、站台、汽笛,构成了一组关于人生车站的想象话语。

  “这火车,承载着太多的隐喻,活在象山校园的田园画卷之中,活在同学们朝朝暮暮的生活视野之中,活在远山回响、内心应和的心灵望境之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带给毕业生的“最后一课”,再现了中国一代青年的命运迁徙。

  “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在这样的月台上出入,在这样的时刻登上学习和生活的人生不同的列车。由于每个人的心情不同,大家都经历了不同的旅行。”许江满怀深情,“在记忆犹新的校园生活的风景中,在难以消失的青春语录里,我们跨过青春年华,把自己的成长与一个更为深远的谱系联系在一起,并且深深地染上了这个谱系的某种底色。”

  毕业生的“最后一课”,都意味深长。

  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被同学昵称为“uncle薛”的薛安克校长,耐人寻味地和毕业学子谈起了两个字——“善待”。

  “时光静好,似水流年。每一个经历过的瞬间,要善待;每一个相处过的人,要善待;每一个终将逝去的青春,更要善待。同学们,请善待生命。”薛安克用慷慨激昂的语调为毕业生开讲毕业前的最后一课,也是入职前的第一课。

  听着校长的最后一课,毕业生感触颇深,“薛校长的演讲很是鼓舞人,要做到三个善待着实不易,但我愿意尽我所能,去实现这个人生的目标。”

  在中国计量学院的毕业“最后一课”里,校长林建忠和毕业生聊起了“今天这个日子”。话离别之际,他引用陶渊明、梅西、奥兹、郑板桥的例子对毕业生提出了骨气、底气、锐气、大气四点要求与希冀,“你们是社会的知识精英,精英就要有精英的意识与作为,就要建立起精英应有的气场。”

  这个毕业季里,浙江外国语学院小和山校区内的窨井盖上出现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动漫连环画,字画一体,造型独特,引人驻足。

  导演这场“变装秀”的是该校的毕业生,他们用色彩涂绘校园,用画印寄托心语,“我想用画笔为母校留下最后的祝福。”一位正在俯身作画的女生说道。

  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都在用他们的创意告别母校。在湖州师范学院,一位名叫陈豪的毕业生受《跑步回中国》纪录片的启发,选择“跑步回家”为他的大学生涯画上了一个疯狂的句号——三天两夜,湖州至绍兴,160公里,徒步跑。

  “我告诉自己,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就没有回头的理由。正如歌中所唱,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青春,就该奔跑。”陈豪这样说,这是他给自己上的告别校园“最后一课”。

  发出这般感慨的不止陈豪一人。

  “青春总是要点疯狂的,青春也总是要挥洒的,不然我们怎么告诉别人,我们有回忆。”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中文系毕业生施云鹏是“毕业季小说”《天空的空》的作者,这篇小说在网络上受到追捧,“《天空的空》就是给所有毕业生的青春献礼。”

  聆听“最后一课”的回响,青春永不散场。


浙江日报 文化 00006 青春英气再出发 2014-06-21 3516762 2 2014年06月2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