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从无处扔到不愿扔

废菌棒每年可让龙泉农民增收千万

  本报龙泉6月20日电

  见习记者 滕昶

  龙泉人对黑木耳,有着复杂的情结。一方面,以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收入,占当地农民总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另一方面,栽培黑木耳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却让这个县级市难以消化。

  去年,龙泉市共栽培黑木耳1.8亿袋。这意味着与此同时,这里还产生了同样数目的废弃菌棒,连起来可以绕地球四五圈。菌棒一旦废弃,无法作为燃烧原料,对农民来说也几乎不具备再利用价值。数量庞大又无处可去的废弃菌棒,一度成了龙泉农村随处可见的“风景” 。

  不过如今,这一切都已变成了历史。龙泉市农业局副局长谢立生信心十足地告诉记者:“今天我带你进村转转,肯定看不到一袋随便丢弃的废弃菌棒!” 他的底气,来自龙泉全面综合利用食用菌废弃菌棒的大计划。根据这项计划,废弃菌棒都被回收起来,用于还田、还山,生产有机肥等。

  兰巨乡大巨村一片刚被开发出来的茶田,覆盖着一层深褐色的麸皮和木渣。“这些就是碾碎的菌棒废料,盖在土地上,可以让土质更疏松,不那么容易板结。” 茶园的主人李子龙说,村里有不少黑木耳栽培园,然而却看不到一袋被随意丢弃的废弃菌棒。

  “经过农技人员的指导,大家都知道菌棒废料可以还田,谁还会乱扔呢。”李子龙说,这些菌棒废料还能卖钱。在谢立生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兰巨乡阳光农业有限公司有机肥生产厂,这里,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玻璃顶仓库里,堆的满满的都是废弃菌棒。

  原来,猪粪发酵时,拌入含有大量木屑的菌棒废料,能让其更好地转化为有机肥。去年,“阳光农业”共处理加工商品有机肥6100多吨。同时可以消纳废弃菌棒1900多吨,在整个龙泉,一共有5家这样的有机肥生产厂。

  如今,肥料生产厂按照每支废弃菌棒0.06元左右的价格,向农民收购。据龙泉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测算,按目前价格算,龙泉市1.8亿袋废弃菌棒,每年可以变现为1080万元的产值。

  “农民把废弃菌棒外面的那层塑料袋拿掉,每只袋子还能卖三分钱呢!”生产厂的技术顾问叶廷飞说,现在兰巨乡的农民有废弃菌棒都舍不得扔,全都卖给有机肥生产厂。

  对龙泉来说,回收废弃菌棒不仅为农民带来了额外的收益,更激发了农民们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目前,龙泉全市共有69个废弃菌棒临时收集点,以往被随意丢弃的废弃菌棒,如今,都堆积到了这些收集点。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从无处扔到不愿扔 2014-06-21 3518140 2 2014年06月2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