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人文·社会万象

发生在杭城求职旅社的励志故事——

“毕剩客”:生活在远方

  开栏的话:如今,各高校应届毕业生已经开始陆续走出校园,进入了“就业季”。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我省高校毕业生人数超27万,加上往年还未就业的3万余名毕业生和超过10万名外省来浙就业毕业生,我省需就业高校毕业生有40多万人,与去年相比有所增加。截至今年5月底,我省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48.48%,比去年同期下降2.31个百分点,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本报今起开辟专栏,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并通过求职者个案剖析、就业形势分析、政策解读、信息对接等,为求职者搭建平台,提供帮助。

发生在杭城求职旅社的励志故事——

“毕剩客”:生活在远方

  记者 沈吟

  位于杭州万塘路上的携职旅社,每天都有不少求职的高校毕业生光顾。这里的住客,在蜗居中寻找青春梦想。这里的住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这里的住客,被人称为“毕剩客”。

  这些“毕剩客”是怎么想的?他们又有哪些经历?记者走进求职旅社,倾听他们的故事。

  艰辛,不失信心

  “我们这里求职故事很多。”刚见面,携职旅社总经理温少波就这样告诉记者。“携职提供的不仅是床位,而是一种氛围,一群年轻人怀揣梦想来奋斗,像你这样的同伴还有很多。”温少波说。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是旅社里的大标语,这句话充满着力量。这里,为求职者提供第一晚免费住宿。这里,他们寻找工作、等待回音,他们彼此安慰、分享快乐。有着相似经历的人,找工作的过程也就不觉得自己辛苦了。

  有些人的故事刚从求职翻到新的一页,那一页名叫工作。

  刘玉龙,来自安徽芜湖的一位小伙。刚从安徽师范大学毕业的他,选择了杭州的一家教育机构。傍晚,他刚从单位回到旅社。

  小刘说,他本有机会在老家的一家高中教数学,只要听从父母的安排。“那是老家一所还不错的高中,如果我是凭自己能力进去的,我想我大概会留在那里了。但这是父母安排的,我知道他们也找了关系,但从小到大,听父母的安排太多了,不是凭借自己能力进去的,心里总不是滋味……”

  不想单纯靠父母的力量安排自己的人生。找工作,他想凭自己的能力获得认同。他觉得,趁着年轻,要自己闯一闯,当初自己参加了七八家公司的面试,有老家的,也有外地的,有教师、也有销售。也拿到了好几份录用通知,几经比较,他最终选择了杭州。

  已经到了晚饭时间,同屋的室友催促小刘一起去吃饭,但记者对小刘的求职故事很感兴趣,于是提议,请他们一起吃顿饭,边吃边聊,但是他婉言谢绝请客的提议,他坚持自己付款。

  进快餐店前,小刘特意看了下今日特价菜。牌子上写着:红烧鱼块,今日特价3元。他特意挑了一盘鱼,付款时却发现这不是特价菜,让他有些意外。

  饭桌上,小刘的话匣子打开了。他说,在这里,他只有一个以前的同学。下了火车,不知东南西北,周围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偌大的城市,让他出门基本靠百度。自己执意离开老家来到杭州,所以家里断了自己的经济来源,因此花出去的每一元钱,他都要精打细算。6月份来到杭州,现在自己的兜里仅有200多元,而距离发工资的日子还有半个月。

  一个人在外生活的艰辛,是很多人没想过的。记者问他,有没有打过退堂鼓,他说有,但是现在,还不想放弃。“可以猜到,呆在老家工作,用不了多久家里一定会催着结婚生子,于是就可以看到自己几年后甚至十几年、几十年后的生活,这不是我想要的。”

  走上讲台授课,刘玉龙的工作故事即将开始书写,他对未来满怀信心。

  蜗居,只为梦想

  携职旅社里,一条长长的走廊,两边各有房间,可提供140张床位。房间里,是像学生宿舍一样的上下铺,每间房间的名字都很有特色。

  住在网易2号房的洪斌,他的求职故事刚刚开始。明天他有一场面试。

  来自湖南株洲的洪斌两年前毕业,来到杭州十来天了,第二天上午,是他来杭州后的第一次面试,因此他格外重视。“晚上,还要再修改下简历,准备得充分一点。”

  室内设计专业毕业的洪斌,毕业两年了。走出校门后,他进入一家设计公司工作过,不过没几个月就离职了,后来尝试自己开网店,对于如何运营还不熟悉。这让他萌生了来杭州的想法。这次,他想来杭州这块电子商务的热土,积累学习经验。

  “至少要在杭州锻炼一年左右,具体要再看。”洪斌笑着说,希望一切顺利。

  从李可所在的房间窗户望出去,一眼就能看到天目山路上的黄龙时代广场,那里是支付宝大楼。去年毕业的她,在学校里学计算机,后来成了淘宝客服。两个月前,她从四川来到杭州,同样因为怀揣着电子商务的梦想。

  因为有相关的工作经验,她很快就进入一家从事女装销售的大型电商,成为一名客服。只是刚做没多久,她就发现,杭州的工作节奏和成都有不少的差异。“工作太辛苦,压力太大,根本没有时间学习。”

  5天后,李可离开了那里。现在,她还在继续找寻心仪的工作。

  希望,总在前方

  门口的第一个女生房间里,住着一位刚从大连过来的温州女生王梦梦。

  这是一位刚踏出校门的女生,大连交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略显简陋的旅社房间,让她想起了刚刚离开的大学校园,很有亲切感。“就是一点不一样,我们学校宿舍是四人间床位,床不是木头的。”刚从象牙塔里走出来的她,说话也柔声细语。

  残酷的就业竞争形势,似乎没有给小王造成过多的压力,她说自己一直在学校备考,公务员考试、六级考试。记者问:“你在学校成绩不错吧。”她点了点头,告诉记者拿过几次奖学金。

  陪伴了四年大学生活的书籍、生活用品都已经打包邮寄回家,学校的一切都已经收拾妥当,只剩下去拿毕业证的那一趟。

  当时学校宿舍里,剩下同学已经不多了,她离开的时候,还有20多位。面对空白的就业三方协议,王梦梦并没有想象中的沮丧。她说家里人不希望自己离家太远,所以不赞成自己留大连。大学里学的是工商管理,但是她知道,很少会有公司的管理层,招聘一个应届毕业生。“打算在杭州住上1个月,边旅游边找工作,实在没有好的工作,就回温州。”房地产、金融行业,小王都想去试试。

  “现在的求职者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自己的梦想。”温少波说。

  毕业生们拖着行李,踌躇满志地入住携职旅社,面对“毕剩客”们,携职的“人才红娘”们也在努力着。靠近前台处一面显眼的墙上,密密麻麻贴满了最新出炉的招聘启事,求职故事还在继续……


浙江日报 人文·社会万象 00015 “毕剩客”:生活在远方 2014-06-20 3517276 2 2014年06月2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