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人文世界·钱塘江

雪水那个云绿

  桐庐江南。雪水岭前。我们仅用两分钟时间,就钻过1952米长的隧道,从岭西头的凤川镇,来到岭东边的新合乡。大山不再仰止,这是一次轻松穿越,却无限漫长,似乎足足酝酿了一千年。

  新合乡,松山村,村口的小广场边,那几棵抱团的大樟树,雄伟、茂密、挺拔,撑起绿荫一大片。村民非常肯定地说,它们的树龄至少在三百年以上。我完全相信,因为这是一个千年古村:北宋咸平年间(公元998年),钟氏已经在这里落户,耕读传家,榜眼,进士,朝中奉直大夫,知府,州同知;1104年,游击大先锋钟厚,甚至被追封为“忠救王”。村里大礼堂四周的墙壁上,挂着钟氏家属的千年古训,尚友爱,敦孝道,勤职业,都是让人警醒的治家修身箴言。

  山水新合,我们自然是奔着雪水云绿茶来的。

  记忆的闸门瞬间打开。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和桐庐的金阿根县长一起到北京宣传推广,带去一种叫“雪水云绿”的桐庐茶,虽然出场有些羞涩,却是惊艳亮相,就如张艺谋电影《山楂树》里那个没见过什么世面却很纯真的小姑娘一样,很让人怜爱。高级农艺师卢心寄,新合乡干部钟为淦等人,承接历史,经年研制,终于炮制出这壶叫“雪水云绿”的好茶,而这个谷芽茶的前身,其实品质极其优秀,曾经在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获过金质奖。

  “雪水云绿”在桐庐茶里一枝独秀,其因当然离不开她的原产地新合雪水岭,它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茶叶的品质。以前我去新合的时候,一定要翻过这座叫雪水岭的大山,山高险峻,坡高路陡。有次,车盘旋到山顶,我们下车,俯瞰四野,颇有一览众山小之气势。有人说,要是能修一座隧道就好了,把大山穿空,行如平地。果然,2005年1月,这个梦成真了。

  桐庐注定要出好茶和名茶的。

  范仲淹做睦州知州的时候,居然写了《潇洒桐庐郡十绝》,写一首看来已经不稀奇了,桐庐的美景让心情不怎么好的范知州感觉特好,竟接连写下十首。“潇洒桐庐郡,江山景物妍”,这个“物”里难道不包括桐庐茶吗?他能离得了桐庐茶?不可能的。果然,“潇洒桐庐郡,春山半是茶。轻雷何好事,惊起雨前芽。”在北宋,桐庐茶已经很有名了——“宋时以充贡”,看看,宋朝皇帝也喝桐庐茶呢。可以肯定的是,桐庐茶当时已经有相当的交易规模了,否则不会“春山半是茶”的。就茶的品质来说,人们都比较偏爱明前茶雨前茶,这同样也说明,饮茶之风已盛,大家喝茶都比较讲究品质了。

  让我们模拟这样一个场景:暮春四月,一个细雨绵绵的下午,范知州带着几位同僚,又从梅城解舟而下,在严子陵钓台边系舟登岸后,直奔严光寺,拜谒完严先生像后,就在江边草棚里坐着,侍童熟练地操作着一整套的饮茶程序:水,一定要陆羽“天下十九泉”井里打出来的,旁边就是井,方便极了;茶叶,一定是富春山上采来的,户户农家都有。雾气和着江水,壶里卷着碧绿,观景,思贤,品茶,诗性不禁大发,潇洒桐庐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一咏再咏。

  山水是相连的,水哺育了山,山同样也反哺着水。暴雨后的洗礼,那些被良好的植被浸漫过的水,就会很欢快地跑到山涧,汇入支流,融入江河。那些良好的植被自然包括大量的桐庐茶树。

  新合的天龙九瀑,有九个深潭,潭潭奇丽清绝,其中第四潭就叫雪水潭。我们去天龙九瀑,是拜访,也是仰望,每到一个潭边,都会和它亲密接触,任飞瀑溅起的雨花滴洒,掬一捧碧绿的潭水,喝,喝,喝,再抚脸,神清气爽,暑气顿消,这实在是一种天籁的自然抵达。

  晨起观茶园,春山半是云。

  清明前后,雪水云绿茶树,经过一年的酝酿,纷纷吐出青蕊。半山上,云雾氤氲中,沾着露水的叶片嫩得都能掐得出水来。在白云缭绕的高山上,在清澈长流的山涧边,那些自由生长的雪水云绿茶,在我看来,它们近似于野茶,勃发生长,厚重味甘,粗犷而不失庄重,锋芒而又内敛。

  雪水岭,天堂山,壶源溪,雪水云绿自然天成。

  雪水云绿,赵朴初先生的题词,遒劲古朴,禅味十足,每一个字都冰洁高雅,每一片茶都沁人心脾。

  富春江奔涌向前,一直将绿色牵引。钱塘江、西湖、龙井茶、雪水云绿,严格说来,雪水云绿和龙井茶应该是一脉相承的,她们都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绝美礼物。

  雪水那个云绿。

  中国一壶好茶。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钱塘江 00020 雪水那个云绿 2014-06-20 3503499 2 2014年06月2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