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人文世界·钱塘江

红色的记忆

  人的记忆真是个奇怪的东西。有些事情刚刚做过,却很快忘记了;而有些东西,隐藏在思想的深处,平时从来不会想起,然而,在看到或听到某样东西、某句话时,却突然会从脑海深处复活,鲜活地呈现在你的眼前。比如这次我到革命老区桐庐县新合乡采风,因为看到了一块写有“金萧支队纪念馆”的巨石,就勾起了我脑海深处的记忆。

  那块巨石就屹立在我们下榻的雪水云绿茶艺馆前的公路旁。第一天,因为一到就赶赴其他地方采风,到天黑才回来,所以没有注意到。睡了一夜醒来,窗外鸟儿啁啾,我走下楼,去室外呼吸新鲜空气。我看到公路对面是“今是亭”,亭旁立有一块巨石,几个红色大字镌刻其上:“金萧支队纪念馆”。“金萧支队”这四个字是那样熟悉,一下子勾起了我的记忆。那还是在三十多年前刚粉碎“四人帮”时,我从工厂调到浙江日报工作。在我周围的同事中,我就经常听到,某某同志原来是金萧支队的老革命。当然,这些经历过战争年代的老革命,在我眼里也都显得普通平常。他们有的还不是当记者编辑,而是在资料组、群工部等部门工作。可我对这些参加过金萧支队的老同志总是怀着一份敬意,因为他们参与了打碎旧世界,建设新中国的伟大事业!虽然他们都没说起过当年的事情,但我知道在白色恐怖的战争年代,他们一定吃过不少苦,做过许多舍生忘死的事情。

  此刻,朝阳照着这块巨石,也照着老区的青山绿水。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哗哗地流淌着,似乎在向我诉说当年的故事。小溪上有一座小桥,桥前上方挂着一条鲜红的横幅,“传承革命精神,践行群众路线”12个大字格外醒目。举目望去,对岸的山坡上,一座造型别致的建筑就是“金萧支队纪念馆”,纪念馆的后面,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过小桥,走近“金萧支队纪念馆”,去找寻那段红色的记忆。

  纪念馆的展厅大楼高三层,大楼前建有金萧支队纪念亭,“四千志士跨春江处处展红旗,一队神兵出昱岭频频传捷报”,写出了金萧支队当年的神勇。拾级而上,就进入纪念馆的主展厅。“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支队纪念馆”,是原省委书记薛驹题写的馆名。走进展厅,恍如走进了时光隧道,我的耳边似乎响起了枪林弹雨的呼啸声。一张张年轻而坚毅的脸庞,政委张凡,支队长蒋明达,还有许许多多的金萧支队战士,都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一次次外线出击,会师皖南、开拓严衢,策反湖州、直逼杭州,金萧支队主力和地方武装,在富春江两岸开辟大片游击区;各种各样的图表和照片,还有实物,为我们还原了有血有肉的金萧支队。在解放战争时期,新合乡已成为金萧支队的后勤中心,先后建立起被服厂、修械报、金萧报社、后方医院等。我在细细地看、认真地听的同时,也在寻找我曾熟悉的金萧支队老同志,真希望能在如此众多的材料中,看到我曾熟悉的名字。

  在一台木制缝纫机前,我放慢了脚步。这台无言的缝纫机,见证了金萧支队战士当年的坚毅、顽强。作为解放战争时期金萧支队的后勤中心,在纪念馆所在地山桑坞,沿着驰桐新公路往里走,就会来到一个叫天堂谷的地方。1947年7月,金萧支队的支队长蒋明达,亲自率领一支几十人的小部队来这里察看地形,选定这里开辟了支队的总后勤部。后勤部在这里办起了被服厂,开始只有两架缝纫机,后来增加到十八架。源源不断的军衣、军帽、被子、弹带、绑腿从这里生产出来。这个荒山野坞,一到夜晚就沸腾起来。总后勤部的全部枪支弹药、军需物资,全凭人力在夜间秘密运送。我想,我熟悉的老同志,当年正年轻,肯定也在漆黑的夜晚,行走在这山间小路上,为自己心中的理想而奋斗着。

  这块红色的土地,也孕育了当代的英雄。2009年8月13日夜晚,原新合乡副书记、乡长陈柱平、副乡长钟伟良,在赶赴抗洪抢险途中,因突发道路塌方,不幸因公殉职。他们的事迹,就陈列在纪念馆展厅大楼二楼。

  在参观了金萧支队纪念馆后,我们还走访了高枧村的抗日民主乡政府旧址、引坑村的“千人大会”旧址等红色革命遗址。这些红色的记忆,每年都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们前来参观瞻仰。新合乡,这个地处大山深处的革命老区,正凭着革命老区的党史旧址、遗址比较集中的优势,将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老区发展经济的新路。我想,今年的“七一”即将到来,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一定会引来更多寻找红色记忆的人们。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钱塘江 00020 红色的记忆 2014-06-20 3500879 2 2014年06月2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