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人文世界

文章导航

书店的传奇,我们的故事,本报记者兵分三路—

夏季寻找阅之美

  编者按:这是一次关于夏季最美阅读地的寻访,而促使我们拿起笔,走街串巷去寻找那些民营书店的原因,是广大读者对身边最美书店高涨的热情。自从“书香浙江丝路杯民营实体书店评选”上周启动以来,我们就接到了许多电话,也看到了许多留言:请到我们这里来转一转,这里的书店有故事。一个个店名,一则则故事,就在彼此的沟通中跳脱出来,留存于我们的脑海中再也挥散不去。夏季最美阅读地有多美?什么样的书店才能打动人心?它们给当下的我们又留下了什么?本报记者兵分三路踏上了这一寻美的旅程。这是起点,却已经精彩。

古籍书店

一段温情路

  本报记者 童桦

  采访书店已经很多年了,但杭州的通雅轩国学馆倒是头一遭去。开车兜兜转转,文三西路上成荫绿树下的深绿色门面,就是它的所在。

  通雅轩国学馆的掌门人是70后的郭军,在国内民营书店业里,他早已声名在外。想来,是他店中和仓库躺着的两万余种平装、精装、线装本古籍书,其数量之多、品种之丰,足以让人咂舌;又或者,是他用7年多的时间,以通雅轩为圆心聚集了国内外一大群热爱古籍的读者,并用传统文化影响了更多的人。

  见他的那一天,杭州刚入梅,闷得让人发慌,通雅轩里却一片干爽清静,员工们正忙着给浙江理工大学准备馆配古籍书。只见数十只大箱子层层叠叠,堆得店里都没有了下脚的地方。“刚和学校达成了60余万元的馆配协议。”戴着方框眼镜,一身竖条衬衫的郭军说。

  2007年,郭军放弃10万年薪的国营单位管理工作,在孔夫子旧书网开设网店“通雅轩”。那时候,他只有50万元家底外加几百册书。“我中学时买了第一套书,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唐诗选(全二册)》,接着就开始喜欢上古典文学。”郭军搬来一把椅子坐下说,“那时候就希望今后能做一名图书管理员,或者开家书店。”

  在国营单位历练了10多年,有了现在通雅轩的雏形。郭军又用一个7年,把通雅轩打造成全国古籍书店的标杆。2013年年底,通雅轩继续改变着,它告别了距离现在店面仅几百米之遥的写字楼,找到了上下两层300平方米的沿街店面。这里的一楼,摆满了平装和精装本的古籍书,二楼古色古香的黄花梨、红木书架上,堆满了《太史升庵文集》《资治通鉴》《清儒学案》等线装书。“店里近半线装书目都是市场罕有的,有些线装书都已绝版。”郭军说,一些读者还会把家中孤本的影印本交付到他手上,“这些线装书也很难得,一段时间后价值往往翻倍。”

  一年租金40万,15位员工的工资成本。和其它民营书店一样,通雅轩也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好在出身工商管理的郭军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他在当当、亚马逊等网络书店都开设了自己的门面,再加上实体书店的销售以及馆配图书市场,倒也将通雅轩做得风生水起。

  “尽管很艰难,但多少圆了我幼时开书店的梦想,但钱是赚不完的,通雅轩的目的还是在推广传统文化上。”郭军经常把“君子谋道不谋食”这句话挂在嘴边,且身体力行。

  虽然,每天光临通雅轩的读者并不多,但在郭军的电脑里却是另一番天地。中华书局、上海古籍等出版社不仅会和他沟通即将出版的书目,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也会用各种通讯工具和他进行着一场场没有时差和界限的对话。

  “美国的阳明学研究学者还特地到我们书店来访书。”郭军说,对这些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国内外学者来说,通雅轩是一间可以研读至拂晓的宝库。

  围绕浙学文化,通雅轩在今年开设了“通雅讲堂”,至今已经举办4期。每次开讲的时候,通雅轩二楼就会腾出一块空地,摆上数排桌椅,座无虚席。来到这里的读者,都可以听到吴光、束景南等省内数十位从事浙学研究的知名学者,对王充、王羲之、吕祖谦、王阳明等数百位浙学文化代表人物的逐个讲论。

  “这个城市的人们是需要一些信仰和精神的。”做好一家书店,郭军做了许多,但他期待在通雅轩的未来上收获更多,“倡导浙学精神,期望在这个风中的每粒尘埃都能让我们分神一顾的躁动时代,让参与其中者不仅能在通雅轩有一个交流思想的平台,更回复到谦逊与宁静中来,日日三省己身,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学会从容。”

秋雨书苑

小城故事多

  特约撰稿 钱秀中

  坐落于浙江余姚酱园街水岸边的秋雨书苑,创始于1997年,那时书店还开在酱园街斜对岸的江边马路上。

  2000年1月,黄洪明盘下了这家书店,开始了他经营书店之路。开业15年来,秋雨书苑从当初小小的30平方米发展到了现在有书吧,还有“植物生活”专区,经营植物花草以及DIY手工艺品。书店与花店相结合,在国内书店中尚属少见。许多读者慕名而来,秋雨俨然成为余姚的城市地标书店。黄洪明说,像我们这样的人文书店不是靠肆意张扬的广告作秀就能做好。经营这样的书店,如同酿酝陈年老酒,有赖于时间岁月的打磨,依靠读者不断的鞭策与激励,让她默默发酵,沉淀出自己的文化个性。

  秋雨书苑距闹市不远,有闹中取静的味道,客流量虽然不大,但光顾秋雨书苑的读者,大多是真正的爱书人。黄洪明告诉记者,在秋雨书苑开业最初的那几年,小城还尚有几家品位差不多的个性书店,如梧桐书林、席殊书屋、麦琪书屋等,但三五年后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特价书店。15年过去,像秋雨书苑这样的个性人文独立书店,余姚已仅此一家。

  开书店之前,黄洪明曾在当地最大的国有棉纺厂做过10年普工,从事过几年管理工作,还曾停薪留职在私营企业谋职。1999年他所在的国企改制,黄洪明自谋职业。由于他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写作,甚至去各地旅行时都要特地到当地的书店转转。所以,开一家属于自己的书店,就成了他人到中年职业再选择时的梦想。恰好,当时秋雨书苑店主想盘掉书店,双方一谈,一拍即合,黄洪明在一位朋友的鼎力支持下接下了这家书店。

  “我主要是看中这家书店的店名。”黄洪明认为,一来是单凭“秋雨”这一自然景致的名称,使人产生众多的联想;二来是“秋雨”是富有诗意的意象,切合自己人到中年的心境。走进秋雨书苑,你会发现,店内图书陈列随意而散漫。对此黄洪明解释说,秋雨定位就是家庭书屋和朋友书店,面向白领阶层,庸而不俗,雅而不高。熟客都知晓什么书放在什么位置,读者便没有什么拘束感,这也是一种味道。

  大部分时间,书店都是黄洪明一个人打理的。开店15年来,书店经历了许多改变。2004年初,书店搬到酱园街59号,当时是朝南的二间开面,内部面积近90平方米,比原店大了两倍,装修也气派多了。2006年,黄洪明又实现了开书吧的梦想——有位企业家书友建议,书店该有一处可供大家喝茶聊天的空间。正巧相邻的一间店面空着。在企业家朋友的帮助下,书吧正式开办了起来。2010年,书店西首又有一间店面空出,房东希望书店能够入住,以明显低于整条街的平均房租水平的价格邀请书店。黄洪明的妻子王雪莲原先是开花店的,两人商议后决定租下,这便有了现在的“植物生活”,主要经营植物花草与手工DIY的布艺制作。将书店与植物花草结合,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单纯图书经营的压力。

  尽管黄洪明在改善书店生存(条件)方面进行了不断探索,但由于电子阅读与网购兴起,严重冲击了传统的图书零售和阅读方式,加之近年来房地产一再涨价,租金节节上升,不断加重实体书店的经营压力,秋雨书苑也不例外。秋雨书苑的持续生存也得益于地方政府的扶持。2010年,余姚市提出推广“姚江书吧系列文化工程”,出台了对书吧的补助政策,秋雨书苑终于第一次获得了政府的扶持。迄今已连续四年。政府补助抵偿了书店一半的房租。因而,秋雨书苑仍可勉力维持经营。

  最近两年,秋雨书苑也不断思考新增服务内容,黄洪明接受了一家培训学校的聘请,每周六日兼职学生的课外作文指导。书店相邻的西首开了一家叫漫时光的咖啡馆。黄洪明帮其提供制作简餐的服务,作为是对书店收入有限的一种补充。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不是纯粹的商人,也不是一个纯粹的文人,我只是一个比较喜欢书而以卖书为生的行者而已。”

席殊书屋

自家小阳台

  见习记者 宫浩

  窗外雨点滴答,屋内几许清凉。八仙桌案上,刘晓娜已沏好一壶热腾腾的功夫茶,“请尝尝我们舟山的佛茶。”

  虽有茶香,但这儿并不是茶室。120多见方的二层小楼内,靠墙处、楼梯旁摆着满壁的书架,图书按照经史子集、人文社科等分类整齐罗列。作为在当地颇有名气的民营书店,此处油墨更香。

  刘晓娜便是此间书店的主人。从19岁的小姑娘到45岁的中年人,书店开了25年,刘晓娜也将自己最好的年华留在了这些书堆中。人有韶华白首,书店也曾花开花落。如今,和不少民营书店一样,在普遍的大环境下,她的这家“席殊书屋”也遇到了生存瓶颈。

  “不论多困难,我想我仍然会把书店坚持办下去。”聊到书店的未来,刘晓娜眼眶微微泛红,不过语气中却无比坚定。

  也难怪,书店本就是她的孩子。19岁从姐姐手中接过书店,一个人住在书店省吃俭用;上世纪90年代专门跑上海进冷门书籍,为顾客代购,通过服务和真诚换回了名气;世纪之交加盟了全国联盟的席殊书店,事业达到顶峰……刘晓娜向我们述说着点点滴滴,如同每一个创业者,过去的奋斗历历在目,眼前的事业就是她的人生,又怎能说抛下就抛下呢?

  坚持把书店办下去,除了自己感情上的不舍,刘晓娜还得到了很多人的鼓励。25年的这些经营为书店聚合了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着共同的标签——爱书。

  “若只是为了挣钱,这书店恐怕早已开不下去了。”刘晓娜说,“但是,真的因为喜欢啊!为了爱书的人们,为了那些这么多年的老书友,我要继续把它经营下去。我也不希望人到了舟山,连个可以静心看书的地方都没有。”

  “有一个上初中的男孩子,经常到我店里来买书。有一次,她突然问我,阿姨,为什么这么多书店都倒了,你的书店还开着啊。”刘晓娜回忆说,“当时我心里一惊,反问他,你小小年纪,怎么会关注书店关门的事啊?”

  男孩摇摇头说,“我很喜欢逛书店,不希望你们都关门。我多买两本书,也算是支持你吧!”

  2012年的一天,刘晓娜刚进店门,店员小妹就告诉她,楼上有位客人正在选书,已经选了近20本,都是哲学、地理、军事这样的冷门经典书籍。

  “我当时想,这位客人是位真正的读书人。结账的时候他跟我说,他从上海来,到舟山好几天了,一直想找一家能静下心来好好选书的店,看到我的店后,他觉得自己找到了。”

  不管是相识的老客,还是爱书的书友,刘晓娜的小书店似乎有一种魔力,这种魔力静静的,却吸引着读者。

  “如果说大书店是市民公园的话,那我们这样的小书店就是自家的小阳台吧。”刘晓娜笑着说。

  小而精小而美,这正是刘晓娜希望积极求变的方向。二楼如今摆放着几张八仙桌椅,让书店变得古色古香。而在一个月前,这里还都是满满的书架。水兵小杨来城里办事,为了避雨逛进了书店,坐在椅子上,拿起一本玄幻小说静静看了起来。

  “专门布置了歇脚看书的地方,也希望能吸引更多爱书的人,坐下来看看书,喝杯茶。”刘晓娜说,她也试着邀请一些学者来开设小讲座,上个月刚举办了一场天文学的讲座,反响很好,有50多名听众到场,书店里都站不下了。

  说话间,有几位顾客正在店里选书,想买《李清照词集》和《稼轩长短句》,店里一时没有,便在册子上留下了书名和联系方式。最近的这本册子从去年10月开始,已经写了大半本,都是客人们开下的书单。

  20多年过去了,刘晓娜仍坚持帮客人们做着代购。客人要什么书,刘晓娜便去帮忙找来。

  “为什么我们还需要这样的书店?也许正是因为它的小,它的个性趣味;也许因为它的安静、不吵闹;但更特别的,我想还是因为这样的街边小店能带给我们的些许温暖吧。”一位20多年的老书友对刘晓娜说。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 00017 夏季寻找阅之美 2014-06-20 3514645 2 2014年06月2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