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天下

为国奉献是一种单纯的坚持

——记中科院院士崔向群

  据新华社南京6月17日电

  新华社记者 王珏玢 杨绍功

  “我们有能力做二三十米口径的巨型望远镜。”2014年两院院士大会间隙,中科院院士崔向群为人们描述着中国大望远镜的未来。

  从大学毕业要求改分配到边远山区,到努力考上“文革”后首批研究生;从放弃欧洲南方天文台工作回国当LAMOST项目“敢死队长”,到发起南极冰穹A天文观测,崔向群把为国奉献作为一种单纯的坚持,将毕生才华献给了中国科学事业。

  哪里用得上,就到哪里去

  1975年,24岁的崔向群从华东工程学院光学仪器专业毕业,被分配到南昌某大型飞机制造厂。

  为了学有所用,她把目光投向了大茅山深山沟里的军用光学仪器厂,坚持要求改分配。

  到了军工厂,崔向群只在车间里做一名普通工人。但这没有打消她学以致用的信念:修磨透镜工人的手总被卡出道道印痕,她就设计了一种手持夹具;高速抛光机因无人会用被闲置一旁,她就自学工艺把机器用于批量透镜磨制……

  1977年,国家恢复招考研究生。1978年,崔向群正式走进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开始了新的人生——从事天文光学望远镜研究。

  毅然回国当“敢死队长”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各国都投巨资对天文设备进行“巨型化换代”。1993年,远在德国的崔向群收到导师苏定强来信,表示希望她回国参加LAMOST(大视场光谱巡天望远镜项目,又称郭守敬望远镜)研发。崔向群谢绝了所有挽留,在1994年初回国。

  天文望远镜口径越大看得越深远,视场越大看到的天体越多。当时国际上最大口径的大视场望远镜是澳洲的3.9米口径2度视场望远镜,配有400根光纤;配备光纤数最多的是美国的2.5米口径3度视场斯隆巡天望远镜,配有640根光纤。而中国的LAMOST要做成最大光学镜面6米多,视场5度,并配备4000根光纤的望远镜。不少国内外同行都觉得做不出来,苏定强院士说,“搞LAMOST需要敢死队”,崔向群硬是接下了“敢死队长”的任务。

  研制最困难的时候,有人退出,也有人泼冷水。崔向群既要当“滤波器”稳定军心,又要当“推进器”鼓舞干劲。一切辛劳化为单纯的坚持,崔向群的坚持有了回报。2008年10月,LAMOST项目落成;2013年9月,LAMOST正式巡天一年加上先导巡天观测共发布200多万条恒星光谱,超过有史以来全世界观测到的恒星光谱数量总和。LAMOST的成功给天文界带来“超强地震”。

  奉献科学没有止境

  2005年,崔向群和天文学家王力帆共同发起南极冰穹A天文观测和天文望远镜研制的建议。次年12月,中国南极天文中心正式成立,崔向群领导的团队仅用10个月就完成了南极光学望远镜阵CSTAR的研制,并在南极成功连续运行了3年,记录和传回了大量南极点附近天区的星图,获得了重要的天文台址信息。

  类似的探索仍在继续,目前,崔向群正在参与建设“十二五”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南极天文台,并积极准备开展20-30米级极大光学/红外望远镜方案和关键技术的预研究。“我希望学到老、干到老,为科学贡献更多力量。”崔向群说,年轻时求知报国是很单纯的坚持;现在依然不改初心,学有所用才是人生最大的意义。


浙江日报 天下 00005 为国奉献是一种单纯的坚持 2014-06-18 3513169 2 2014年06月1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