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光荣浙商

文章导航

以实干智慧为中国农民争光

—“2014光荣浙商”潘阿祥和振兴阿祥集团

  以实干智慧为中国农民争光

  —“2014光荣浙商”潘阿祥和振兴阿祥集团

  文/项卫平 金长青 黄珈艺 摄影/项卫平

成功源于仁爱之心

  敢于探索,以智慧实现梦想,以阳光财富建立自我;义利并举,用正气驱动责任,以人格魅力影响他人。这样的浙商,是新型浙商,我们称之为“光荣浙商”。“光荣浙商”,是打造百年浙商的必由之路,也是这个伟大时代赋予新时期浙商的崇高使命。

  振兴阿祥集团董事长潘阿祥,一位大字不识几个的普通农民。20多年来,凭借“感人肺腑的亲和力、睿智准确的判断力、务实高效的执行力”,他领导下的“阿祥子弟兵”,打拼出年产值20多亿元的企业王国,一举成为中国最具竞争力民企500强、世界亚麻产业领军企业、中国重工行业的一匹黑马。

  成功源于仁爱之心。20多年来,潘阿祥捐献了7500余万元的财物,是“义利并举”的浙商杰出代表。看到电视上报道的不幸的困难群众,他比自己受难还痛苦,马上主动,送上爱心和关怀。帮上一把后,心里特别高兴。

  2008年12月5日,潘阿祥一辈子铭记的日子:第二届中华慈善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他获得了“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慈善捐赠个人奖”。

  “我们富起来是靠党的富民政策,是赶上了改革开放好年代,作为企业家不能光想着赚钱,应当为社会承担一些责任。”潘阿祥的获奖感言掷地有声。

  潘阿祥始终坚持“以德为先,做事先做人”的教育理念。子女们学识人品都非常优秀,为企业百年传承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女儿陈丽红现任集团总经理,她说:“公司有不少身有残疾的员工,我不觉得是负担。因为他们在享受着公司的关爱同时,也对公司心存感激,由此激发出来的向善力量是无穷的。”

  潘阿祥说,得到了就一定要回报,办企业就要对社会多做贡献。这是良心,更是责任。社会在发展,我不发展,就是一种倒退,怎么去实现中央领导寄予我“为中国农民争光”的期望?我有个梦想,那就是:打造一个“百年阿祥”品牌,打造一家幸福和谐、对社会有持久贡献的中国好企业!

研究市场 一流人品出精品

  1992年,受到“发展是硬道理”鼓舞的潘阿祥,怀着“为中国农民争光”的美好愿景,开始投身创业大潮。

  在分析了每天通过电视新闻获取的各类信息后,潘阿祥决定从事通讯电缆行业。可是,厂房、技术、市场全是一张白纸。技术,是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心思活络、悟性极高的潘阿祥很快想到了应对的办法——“我的脑袋里有市场,人家的脑袋里有文化。两个脑袋加在一起,不就成了?”潘阿祥立刻找到一位国有电缆厂的高级工程师,登门拜访请教。

  潘阿祥说明来意,这位工程师一脸的惊讶:“你一个文盲,怎么办企业?”他根本不相信一个文盲能办好企业。对于种种疑问,潘阿祥没有过多地解释,只是很真诚地说:“只要你能来帮助我,我一定能把企业办好。”然而,工程师还是没有答应。

  第一次无功而返,潘阿祥并没有气馁,他坚信只要自己真诚相待,一定会打动对方的心。就这样,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潘阿祥“三顾茅庐”的诚意,终于打动了工程师的心,答应每个周末到厂里做技术指导。

  有了技术指导作后盾,潘阿祥大胆地办起厂来。借款20万元买来设备,招了20多个员工,潘阿祥吃住都在厂里,跟着工程师学技术,干劲比谁都高。阿祥集团的前身——“振兴电缆厂”诞生了。

  一个月后,第一批电缆面世,看到这些自己辛苦生产出来的产品,潘阿祥非常激动,抱着一捆电缆,他仿佛看到了工厂的美好前景。然而,冷水 “泼”来,经检测,电缆质量不达标。价值20多万元的电缆,潘阿祥已倾尽所有。有人劝他低价卖给小贩以减少亏损。然而,潘阿祥毫不犹豫地决定把这批电缆全部报废,他说:“办企业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如果以次充好,不仅对不起消费者,最终还会砸自己牌子的。”

  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潘阿祥又借钱买了一台检测设备,并聘请工程师全程技术指导,总结第一次的失败教训,工人们更加认真工作。第二次出来的产品,经过检测全部合格。拿到检测报告的那一刻,这位七尺男儿,流下了喜悦的泪水。

  从1992年创业开始,凭着阿祥人忠实诚信的品质和坚韧顽强的精神,阿祥集团成了邮电部生产通信电缆的定点企业,1997年产值突破亿元大关。

  研究市场,转型升级。1998年,阿祥集团实现了跨越性的发展——从单一的电缆通信产业向铝合金型材拓展。潘阿祥有着敏锐的嗅觉和捕捉市场信息的天赋,当在新闻中看到中央提出发展城市化的号召后,他意识到铝合金型材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就立即投资生产高质量、多品种的铝型材项目。2002年产值突破2亿元大关,5年时间产值翻一番。

  100多年前,有位西方思想家曾说:人类缺的不是智慧,而是纯真的心。和潘阿祥交流,他能够很快地走进你的心灵。因为他是个纯真的人。

  一流人品出精品。仅仅5年时间,就做到亿元规模。再用5年时间,产值翻一番,靠的是潘阿祥的人品,靠的是他重视质量、善待客户的纯真的心。

立足创新 软硬重微巧布局

  知识、文化、智慧,是决策的重要工具。但是,有知识,不一定有文化。有文化,不一定有智慧。作为企业家要做出准确决策,要接地气,要观大局。

  每天晚上,潘阿祥都要收看大量电视时政新闻,细细“咀嚼”、“消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决策风格——以国家政策鼓励和市场需求为核心,依靠独特营销策略,进行资源、人才的整合。

  1999年5月,潘阿祥了解到政府决心大力治理“白色污染”、倡导绿色环保。他迅速做出决定,投资1200万元,与湖州印刷厂合资创办天外绿色包装印刷公司。公司引进瑞士彩色包装印刷十二色一次完成全自动生产线,生产高档且符合环保要求的制品,成为湖州地区国有企业改制最为成功的厂家。

  从2003年起,潘阿祥把打造主导产业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确定了“一软一硬”两大主导产业,即亚麻纺织和铝合金型材,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每年有技改,每年有投入。

  “阿祥亚麻”是潘阿祥最引以为豪的产业。2003年,潘阿祥了解到欧美国家亚麻纺织品需求量大,但劳动力成本太高。当年12月,“阿祥亚麻”在织里动工,2005年迁至安吉,达到40000锭的纺纱能力,生产规模排位全国第三。期间6次技改,扩大了高支数亚麻纱生产能力,利润空间提升,市场竞争力提高。2010年,在全球行情不佳的情况下,“阿祥亚麻”实现了零库存的销售好业绩。“阿祥亚麻”的超常发展,已成为行业内的佳话,一次全国性的亚麻峰会上曾提出了“全国亚麻学阿祥”的口号。

  2005年,潘阿祥提出调整铝型材产品结构的思路。以开发工业、电子型材,增强发展后续力,将产品从单一的建筑铝型材向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工业、电子铝型材发展,如电脑散热器、电视机散热板、太阳能组件、休闲产品支架等,使企业产品结构形成建筑、工业五五分成的格局,有效地提高了抗风险能力。

  同年,从国家规定市区内不准现场混凝土搅拌的政策中嗅到商机,潘阿祥立刻上马了“天立新材”混凝土搅拌企业,硕大的混凝土搅拌车上醒目的“阿祥集团”字样,让湖州的大街小巷留下了潘阿祥拼搏创新、与时俱进的脚步。

  2003年至2007年,“一软一硬”两大主导产业的形成,阿祥集团的产值突破了10亿元大关,利税突破1亿元大关。

  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来袭,潘阿祥从危机中发现生机,着手投资“阿祥重工”。集全集团之力,以最快的速度、最优的质量、最高的标准,打造出具有阿祥发展后劲和节能环保的新兴产业,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以 “最先进的设备装备阿祥重工”为目标,潘阿祥亲赴各地,与知名央企洽谈,引进最先进的数控设备。他的精神赢得了众多央企的认可,齐二机床集团、上海电气临港重型装备有限公司先后与“阿祥重工”建立了技术和生产基地的合作关系。

  2012年,阿祥集团出资1个多亿元,收购了在电机业内赫赫有名的佳雪集团,实现了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佳雪集团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阿祥集团看上佳雪集团,正是因为佳雪在技术创新上的出色能力。佳雪集团研发的多种技术和产品都属于国内独创。去年,自主研发的全自动八轴数控滚齿机,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如佳雪2014年研发的新产品——全自动布革一体数控裁剪机,将为湖州市“童装”产业等实现“机器换人”做出贡献。

以心换心 汇聚团队凝聚力

  潘阿祥认为,企业如同人的身体,需要建立系统,不断增加技改投入,进行营养补充、思想更新、技术更新、设备更新、机制更新,方可立于不败之地。

  人才,是企业的基石。潘阿祥将“不拘一格用人才”和“人聚散财,财聚人散”的理念发挥到极致,从理念到行动,从物质到精神,打通了企业和员工间的“任督二脉”,使企业有了极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潘阿祥懂得企业发展和员工幸福应该是互为因果,员工幸福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发展是员工幸福的源泉。为此,他提出了用“5+3+2法则”,即企业创造的利润50%回报于员工和社会,30%用于发展再生产,20%留作企业的积累,提高员工幸福指数。2008年,企业遭遇暴雪损失和国际金融危机双重冲击,然而潘阿祥仍一言九鼎,履行承诺——不裁员、不减薪。当年,员工工资不仅没降,反而还平均增长了8%。真情无价,员工们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

  潘阿祥坚信,职工利益无小事。阿祥集团所有下属企业,无论生产环境,还是生活环境,在同类企业中都处于领先地位。员工宿舍均安装了空调、宽带和闭路电视,配置了单独的卫生间。所有厂区内开设了便利超市,设置了活动室、影视室、篮球场等娱乐设施。

  潘阿祥将心比心,把员工当成亲人看待,关怀备至。相比于总部的办公室,他更喜欢在生产现场办公。他的生产基地,虽然一个在安吉,一个在织里,但不管有多忙,他每天都要到车间里去转转,即使在市区里办事,他也会尽可能赶回厂里,和工人一起在食堂里吃饭聊天。有时深夜12点,潘阿祥也会到路边买夜宵,送到加班员工手里。

  2008年,阿祥集团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暴雪灾害。8万多平方米的厂房顿时成为废墟,近3亿元的财物设备被雪水埋压,直接经济损失1.1亿元,阿祥人经受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

  此时恰逢春节,尽管潘阿祥让员工全部回家过年,但仍有253位员工硬是不肯离开,要继续战斗在抢险现场。一位“阿祥亚麻”的络筒机械工人,刚刚在老家举行完婚礼,隔天得知了企业厂房大面积倒塌的消息,顾不上家人的挽留和新婚妻子眷恋的目光,执意要赶回来参加救灾重建。他说:“我在这里工作5年了,这里就是我的第二个家,家里出了事情,我怎么能不管呢?”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没有复杂的策略和高深的技巧,潘阿祥简单地用真情和责任去教育人、培养人、管理人,为他赢得了强大的团队凝聚力。

真诚善意 让人间充满温情

  潘阿祥常说,企业家不能只为自己着想,也要为这个社会着想。财富积累后再回报社会,已经成为阿祥自觉自愿的行动。

  创业20多年来,潘阿祥从商道到善道,践行着自己的慈善人生,累计向社会捐赠款物7500余万元。有媒体曾评价,阿祥集团不是湖州最大的企业,但潘阿祥是社会责任感最强的企业家。

  2008年,在企业遭受雪灾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潘阿祥仍把慈善事业放在重要位置,当年的募捐数额创下了1021万元新高。同年5月,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看到灾区群众受难,潘阿祥心痛不已。他与妻子商量:“灾区人民是我们的亲人,我想为抗震救灾尽一份力。”夫妻俩一拍即合。

  当天下午,阿祥将300万元现金打入红十字会账上。5月14日,又将价值600万元的2万件崭新T恤衫送到省红十字会,成为浙江省捐助最早、最多的民营企业家。此后又两次亲赴青川,给灾区人民送去棉被、衣服等物。

  其实,潘阿祥很早就开始了他的慈善行动。

  1996年,阿祥在轧村建造了第一座敬老院,每年的中秋、春节他和妻子都会准备食品、衣物等送到老人手中,向他们祝寿拜年。敬老院的老人都熟知潘阿祥和陈根花的名字。轧村敬老院也被评为省级示范敬老院。

  潘阿祥捐资铺路架桥,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条件。1996年就为自己所在村360户农户安装了闭路电视和家庭电话,一次性投资达169万元。

  潘阿祥热心教育事业。他先后投资兴建了家乡的中学、小学和幼儿园。他说:“我不希望下一代再受不识字的苦。”在革命老区井冈山,阿祥捐款37万元建造了一所希望小学,解决了几百名贫困儿童的入学问题。

  潘阿祥救困扶贫。据悉,近年来,经阿祥资助治疗的白血病患者有23名、换肾患者2名、心脏移植患者2名。同时,他还收养了多名孤儿,大多已长大成人,其中有一位完成浙江大学学业,走上了工作岗位。受潘阿祥捐助的困难学生达100多名。

  如今,阿祥在湖州市慈善基金会设立了“阿祥扶贫济困爱心基金”,每年从基金中拿出100万元用于扶贫济困;在市“红十字会”建立了每年100万元“阿祥博爱基金”;同时,在吴兴区、安吉县慈善总会也建立相应的慈善基金。

  居高声自远。全球光荣浙商论坛倡导:有能力的人要为社会尽更大的责任。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能力有高下,创造财富的条件也不同。那些先富起来的人们一旦将格局放大,将爱从身边的亲人、朋友,扩大到更多人,其人格自然升华,境界自然提升。而这样的企业家和企业,也自然更能赢得社会的尊敬。

  阿祥集团、潘阿祥董事长,让我们看到了升华的人格和提升的境界。

  公司和个人部分荣誉

  潘阿祥,振兴阿祥集团董事长、浙江安吉新祥铝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浙江阿祥亚麻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湖州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全球光荣浙商论坛执行主席。先后荣获:中华慈善个人奖、全国乡镇企业家、全国工商联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省优秀共产党员、省人大代表、风云浙商、浙商社会责任大奖、省慈善个人奖、省红十字会博爱功勋奖金奖、省光彩之星等荣誉。

  阿祥集团,省“五个一批”重点骨干企业、省首届诚信示范企业和省知名商号企业。辖六家工业企业、一家房地产公司、家具市场和进出口贸易为一体的现代化企业。现已形成“一硬一软”即“铝合金型材”和“亚麻纺织”两大产业为主导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还培育了“一重一微”两项新兴产业,即“阿祥重工”和“佳雪微特电机”。公司现有总资产25亿元,员工2000余名。


浙江日报 光荣浙商 00012 以实干智慧为中国农民争光 2014-06-18 浙江日报2014-06-1800007;浙江日报2014-06-1800009;浙江日报2014-06-1800017;浙江日报2014-06-1800021;浙江日报2014-06-1800018;浙江日报2014-06-1800026;浙江日报2014-06-1800020;浙江日报2014-06-1800029;浙江日报2014-06-1800034;浙江日报2014-06-1800035 2 2014年06月1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