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好钱袋子 过好紧日子
——四论节俭养德全民节约
本报评论员
节俭是一种态度,是一种美德,更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在新形势下,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尤为重要的一条就是守住美德,传承美德。
现在的日子确实比过去好了,生活富了、腰包鼓了,但这并不是丢掉节俭这个传家宝的理由,更不是浪费的通行证。无论条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节俭这个优良传统都不能丢。更何况,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随着我省经济进入增速换挡期,财政收入也已经告别高增长时代。政府带头过紧日子,才能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到刀刃上,才能把省下来的钱更多地用于保障改善民生,千方百计解决群众医疗、养老、住房、教育等民生难题,让老百姓早享、多享、共享发展成果。
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带头勤俭节约、过紧日子,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要落在实际行动中。比如,编制缩减了,吃空饷的没了,但编制内的人是否还在“奢”?舌尖腐败不敢了,公款浪费少多了,但办公室是否可以更简朴些、公务消费的尺度能否再严些?行政开销控制了,减下来的钱用在哪、怎么管?企事业单位节能降耗有没有落实到位,是否还在走高能耗低效益的老路?这些老百姓关心的问题都得严肃认真地回答好。
要求再严一点、制度再细一点,才能做到摒弃形式主义,真正让节俭成为机关部门的自觉认识和自觉行动。各级人大要紧盯政府“钱袋子”,凡不报预算或未经审批的预算,以及预算超支,一律不批。还要创造条件强化公众对政府“钱袋子”的监督,实施有效的政府花钱透明度改革,让群众看得见、看得懂、好监督。
积微成著,集腋成裘,节约必可出大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