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人文世界·艺术评论

鲍贤伦:我襟怀古

  夏日的北京,艳阳照进一方艺术新天地——6月12日,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美术馆、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主办,省书协和浙江美术馆承办的“我襟怀古——鲍贤伦书法展”,在中国美术馆拉开帷幕。

  此次展览汇集中国当代隶书大家鲍贤伦创作的百余幅近作,组成“志于道”“敬于事”“游于艺”三个主题板块,生动呈现其书法观念、技巧、形式在规范与个性交织互动之下的多元景象。

  同步发行的《我襟怀古》鲍贤伦书法作品集,由原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先生及知名学者龚鹏程先生作序,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鲍贤伦:我襟怀古

  本报记者 刘慧

  凯风吹我襟,怀古一何深——那幅长34米、高4米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书法巨幛,静静地环绕陈列于中国美术馆中央圆厅,墨香四溢……这是今人鲍贤伦用最具感染力的隶书体势和金石气书卷气兼具的笔调,表达对晋人陶渊明高志远识和中国士人精神的仰慕,艺术地解读古典,抒发胸臆,唱响“我襟怀古”展览主题曲。

  随着如织的人群,沿着西泠印社社长饶宗颐题写的“我襟怀古”展标延伸的长廊走去,我们仿佛又看见鲍贤伦在挥毫泼墨,书写着他数十年苦苦探寻的书学之趣。

  西湖之上,万松岭下,怀抱一颗虔诚之心,手握一管真诚之笔,鲍贤伦如农夫般在宣纸上,一笔一划地书写“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一气呵成,顶天立地的巨幛,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善万物之得时,感悟生之行休。这或许也抒发了鲍贤伦当下书写的无限喜悦,无限乐趣,表达了对大自然和人文精神的热爱与向往,也昭示了自己几十年来在书法追求路上,对于“入古”的穷原竟委,对于“风格”的矢志不渝——

  最入古,就是对古典书法资源的解读能力、把握能力、转化能力。入古程度决定出新能力,入古的过程即是出新的过程,它们是同体同步的。

  最风格,不仅仅是形式倾向,更是一位当代书家应有的抱负和责任,也是生存于当下、耕耘于书法的价值体现。这就意味着,当代书法家既不能仅仅是一位没有深厚法度根基的率尔操觚者,也不能仅仅是一位传统书法技艺的抚弄者。

  这,是一位书家40年书艺探索之道。

  4月17日16时许,位于杭州南山路西子湖畔的浙江美术馆悄然打开大门。只见信心满满的鲍贤伦激情如泉涌,右手持大笔,左手拎墨桶,从容落笔,行笔迂徐,势不可遏。蘸墨、持重、从容,不断地书写,审视,再书写……

  你看,那个“绝”字真的写绝了;你看,那个“亲”字的最后一笔甚是壮观。现场,有人发微信给朋友:“归去来兮,鲍氏飓风磅礴上演。”

  中场休息换场地时,但见调墨师又往墨桶里稍稍加大了水量,使其更加浑厚华滋。顿时,整个大厅里充满了中国书艺的芳香。

  整个创作过程,鲍贤伦很忘我,一口气写了三大张宣纸,沉着、肯定、果敢,似乎一切尽在掌控之中。控笔能力极强的他,写“走”之部时,折转不留痕迹。写“风”字却又折笔,力能扛鼎,有遇山裹风之势。特别是第二行最后一个“命”字的竖笔拉长,一个笔画大约有三秒钟。

  落款时,鲍贤伦换了一种写法,没有用汉简体,这样一来序文、正文、落款三个部分全是摩崖的感觉,但又完全不一样,可见他应对隶书创作多样性的把握。

  长34米、高4米,共1200多平方尺,鲍贤伦用6个多小时,在15张大宣纸上从容豪迈地写就了近600字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这,是一次刊载史册的书艺实践。

  古人曰: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鲍贤伦言:我在创作时只把注意力放在形质上,如果对形质的注意力松懈了,便可能产生两种结果:或者创作失败,或者“神采”出焉。如是后者,我便感觉“如有神助”。

  所以,鲍贤伦在大家都承认的都有共识的“入古”问题上加了个“最”字——常人一般做不到的你要能做到,这是一个努力的方向。但入古的过程也存在着把自己消解掉的风险。因此,鲍贤伦觉得,还是要把主体性放在突出的位置上。

  亦如现场观之,鲍贤伦的隶书十分强调书写性,旁搜远绍秦汉。而近年新出土的秦汉简帛书的墨迹状态,又给了他更加坚定的隶书创作理念,超越了碑刻石经隶书经典,还篆隶以生动活跃之姿、高古之气。从他行如流云般的用笔挥写中,领略到他对古老秦汉隶书的追求与理解,以及充满感情与思想的笔墨演绎。

  鲍贤伦自幼喜爱书法绘画,年轻时先后师从徐伯清、姜澄清、陈恒安诸先生,系统研习传统书法和书史书论,于战国汉魏之际简牍、碑铭隶书用功尤勤,逐步形成浑穆灵动的隶书风格。

  也许,“最入古,最风格”这六个字,讲出来很响亮,但实践它将会“命定”地让鲍贤伦未来的书艺人生,充满求索的艰难。但雄心和抱负的使然,让鲍贤伦对于秦汉简牍,似乎有一种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再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的精神。因为,“秦汉简牍是个极其庞大丰富的宝库,里面风光无限,我只是进去走了一些角落,被其中的一些景观所感动,产生共鸣与互动,如此而已。”

  漫步偌大展厅,人们看到的鲍贤伦书法的面目无疑是独特的——其个性建立在对书法本体的独特领会和对书法史迹独到解读的基础上。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述其书作的特征,无疑“古”字足当之。从书体的角度来说,鲍贤伦以汉隶作基,由汉入秦,以古隶为乡,完成了他的成功跨越。他对时代的反思,正反映在他对诗心时代的回归中。

  如是,我们看见,40余年间,鲍贤伦在隶书领域的反复尝试与变革,展现了他不断求新的艺术生命力。若要追寻他为何热爱书法,鲍贤伦笑答:我的生命方式应该有这样的补充。

  其实,何止是补充,书法就是他的生命方式——身兼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重任的鲍贤伦,在“我襟怀古”之时,同样也在“借古开今”。因为,书法之美,从来不是书家自娱自乐、冥思苦想的结果,而是适应时代需要的产物。

  于是,以艺术标准至上、以作品水准至上的“兰亭雅集42人展”的运作模式与评审机制的创新实践,成为中国书坛的一大亮点;于是,浙江省书协首次创设的“浙江书法家协会年度奖”激励机制,成为中国书坛的一大创新;于是,浙江省书协创建的“书法村”,分别在全省11个地市挂牌,成为中国书坛的一大风景。同时“钱塘笔阵——浙江省地市书法精品邀请展”为全省11个地市书家,搭建了从未有过的展示平台,彰显出书法大省的强劲实力。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艺术评论 00018 鲍贤伦:我襟怀古 2014-06-13 浙江日报2014-06-1300008;浙江日报2014-06-1300010 2 2014年06月1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