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大运河
今年6月中旬,大运河将正式接受世界遗产大会的审议表决。
水波漾漾,大运河至今千里通波。蜿蜒千里的河道边,35座城市共同致力于运河申遗。
塘栖镇是杭州的北大门,大运河从古镇穿过。因 “临水沿塘而栖”,故得名塘栖。塘栖往南,便是京杭大运河的最南端——杭州。作为京杭大运河的端点,杭州是此次中国大运河申遗中,沿线最重要的三大城市之一。
隋朝,运河与钱塘江沟通,杭州成了连通五大水系的大运河的节点。大运河的贯通,使得杭州的城市地位大幅提升。隋文帝开皇九年,调整江南州县设置,设杭州。这是历史上首次出现“杭州”之名。
为了更好地保护运河。杭州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始了对运河的综合保护,走在全国前列。2001年,杭州市启动大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工程,提出三大目标:还河于民、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与运河申遗。如今,前两个目标已经实现,运河申遗则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
大运河(杭州段)河道总长度约为100公里,包含6个遗产点、5段河道:凤山水城门遗址、富义仓、桥西历史街区、西兴过塘行码头、拱宸桥、广济桥、江南运河吴江—嘉兴—杭州段(余杭塘栖——杭州坝子桥、杭州塘、上塘河)、杭州中河-龙山河、浙东运河主线。占申遗河道总长度的1/10。
这些百里挑一的遗产点与河道,具有科学、军事、航运等各方面的不同意义。如凤山水城门,它是大运河申遗中的两处水城门之一,地位特殊。龙山河的价值则在水利方面,它曾用于提升、转换内河航道与钱塘江之间的水位高差。
流水之处有人家。杭州位于京杭大运河南北两端,被称为“流成的杭州”。大运河(杭州段)不是遗产点的单纯组合,而是一幅生动的市井生活图卷。大运河上有“小桥”、“流水”,河畔更有“人家”。
大运河(杭州段)那些至今萦绕的市井烟火气,是一种稀缺的财富。“百官门外鱼担儿,坝子门外丝篮儿……”这是一首讲述杭州运河人家生活的民谣,可依然能在今天的运河畔找到共鸣。
这条由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共同构成的雄浑大河,直到今日仍在使用。这种古今交融、繁衍生息的“生命力”,构成了大运河遗产最无可置疑的申遗资本。
2013年,杭州市启动大运河(杭州段)遗产展示馆建设,并且建成了运河杭州段的监测预警中心平台,为运河和各个遗产点铺就一张保护网。目前,大运河(杭州段)遗产区内标识标牌、界桩安装就位,大运河杭州段遗产监测中心正式启用,沿线遗产点段的4个展示馆已全面开放。
2013年6月,经上万名杭州市民参与,评选出运河十景:拱宸邀月、三堡会澜、桥西人家、凤山烟雨、香积梵音、龙山塔影、富义留馀、西陵怀古、广济通衢、武林问渡。
此外,杭州还积极打造以大运河为中心,涵盖城市发展、旅游休闲、商贸商业、人居环境的杭州运河经济带。运河主城区两岸的步道总长约21公里,沿线设置了近20个自行车租赁点。石桥高拱、碧水流淌、杨柳依依,大运河不仅是杭州人的文化记忆,也依旧融入着杭州人的日常生活。
(见习记者 丁谨之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