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鑫生:改革精神永不过时
26年后,步鑫生回归海盐,今向家乡捐献珍藏
记者 李回雄 陈培华 县委报道组 李刚
记者 李回雄 陈培华
县委报道组 李刚
本报海盐6月11日电 步鑫生回来了。
在阔别家乡26年之后,6月8日,已届80岁高龄的步鑫生重回海盐定居。6月12日,步鑫生将向家乡捐献自己收藏的珍贵字画、印石和全部证书、信件和生活用品。
海盐,步鑫生曾在这里扬名,也曾在这里受挫。1988年,步鑫生黯然离去。“走南闯北几十年了,总觉得还是这里最亲。”提起家乡,步鑫生桀骜的眼神里,闪过一丝温柔。
“我瘦小的身躯依然承载着历史责任感,希望这能为后人留下当年海盐衬衫总厂改革的历史见证。”提及步鑫生,自然绕不开他毕生坚持的改革信念。
海盐衬衫总厂,总被他挂在嘴边,也见证了步鑫生的沉浮。
1983年4月26日,浙江日报以《企业家的歌》为题,用整版篇幅介绍了步鑫生大胆创新、坚持改革的事迹。
由步鑫生掌舵的海盐衬衫总厂,前身是1956年合作化组织起来的小集体性质缝纫生产合作社,从一开始的60多名职工,到1983年达600多人,两年后达1000多人,企业利润每年以50%幅度增长。
因为坚持改革创新,步鑫生火了!媒体对他的报道铺天盖地,他被增选为全国政协“特邀委员”。1984年,短短两个月,全国各地到海盐衬衫总厂参观人数达两万多。
然而,仅仅4年,偶像却突然坠落。
创办年产30万套的西装厂,是步鑫生人生的一个转折。步鑫生回忆说,当时有些人希望他上西装厂并达到相当规模,他抹不开面子,没有坚持自己的想法,最终上马了年产30万套的西装生产线,18万美元的预算也变成了80万美元。
但是,等1985年西装流水线建好,国内的“西装热”已经过去,西装根本卖不出去。新建的厂房、引进的流水线,沉重的资金压力从此使企业喘息不定。
1988年1月,步鑫生被免职。
离开海盐后,步鑫生先后到北京、辽宁盘锦、河北秦皇岛等地创业。他憋着一股劲,“好企业请我,我不去,亏损企业我才去。”
2001年,步鑫生因病退出实业生涯,到上海定居。闲时,看看历史书,练练书法,最爱写“龙”字。“我从不临帖,喜欢自成一套。”尽管已是耄耋之年,步鑫生似乎还在跟生活较劲。
今天,记者见到步鑫生时,老人因患病显得十分清瘦。他依然穿着多年前自创的“步先生”牌衬衫。
只要提及改革两字,镜片后的双眸,顿时明亮起来。
“历史留给我们太多条条框框、清规戒律,总需要一个人去打破。”步鑫生说,当年他就是抱着这样的信念去冲破旧的观念,打破旧的体制。
说起改革,步鑫生就收不住口。“当年我给大家讲怎么打破大锅饭。我说改革不能光靠红头文件,只要有利于国家、企业,有利于调动职工积极性,我们当厂长的就要敢于打破陈规,不破不立。”
在步鑫生眼里,实干是改革最好的注脚。磨洋工?改!“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粗制滥造?改!“你砸我牌子,我砸你饭碗”……当年步鑫生的这些做法似乎离经叛道,但事实证明行之有效。
“对改革者,要宽容。”岁月的历练,让步鑫生多了一份从容。在他看来,创新改革的氛围很重要,这个社会既要鼓励人创新,也应容许人失败。
在这位“剪开了企业改革帷幕”的老人看来,改革需要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独立思考的能力,更需要顶层设计。他说,无论历史怎样变迁、时空如何变幻,坚持改革的精神永不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