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日挥别“高考症候群”
无论是高考后遗症还是考前综合征,都印证出高考举足轻重的非凡意义,也折射出教育体制的弊病与社会心态的失衡。作为当前最公平的选拔制度,高考存在且合理,但当其被赋予“一考定终身”的使命时,教育理念便走向了极端,应试教育饱受诟病,积重难返。
何日挥别“高考症候群”
朱 玲
6月9日,2014年全国高考大幕如期落下。万千考生在全民瞩目之下,走出考场,正式告别他们的高中时代。这一刻,有人平静,有人欢呼,有人焦虑,有人哭泣,几家欢乐几家愁。接下来等待他们的,将是查分、填报志愿等环节,依然环环扣人心弦。
然而,无论考得好不好,此刻幸福指数最高的都当属这群考生。终于推翻语数外三座大山的他们,获得了期盼已久的“解放”。有人调侃:“目测这些天全市的网吧、KTV、饭店、电影院都将爆满!”难免有些夸张,但所谓“后高考经济”正源于他们“重获新生”的考后狂欢。
与痛快宣泄压力形成对比的,还有一些学生考后陷入抑郁的情绪阴影,闷闷不乐、无精打采,甚至自觉发挥不理想,想法钻进牛角尖,选择轻生。
水满则溢,弦紧易断。作为世界最大规模的一场考试,高考承载了无数学子太多的希望和期待。也正如此,许多考生和家长实则脆弱不堪。高考时间,全民严阵以待,工地夜晚静悄悄,广场上大妈们跳着无声舞,路上汽车乱停车、乱鸣笛明显减少。家长们得了环境洁癖症,有人在考场外自行组成人墙,封路护考,还有人为保障孩子休息,让小区15层电梯停运。不能不说,如临大敌的陪考家长,在高考结束后,也长松了一口气。
无论是高考后遗症还是考前综合征,都印证出高考举足轻重的非凡意义,也折射出教育体制的弊病与社会心态的失衡。作为当前最公平的选拔制度,高考存在且合理,但当其被赋予“一考定终身”的使命时,教育理念便走向了极端,应试教育饱受诟病,积重难返。
“考上大学的同学注意了,要记得和没考上的同学搞好关系,等大学毕业了好去他们的公司打工。”这个段子虽戏谑,却也有几分真。以学历论英雄的时代将一去不返,谁能笑到最后,岂能一战定胜负。实际上,若将高考视作决定人生成败的背水一战,那么在一开始就已经输了。安徽毛坦厂中学等“高考牛校”通过流水线出品的“高考人才”,或许赢了高考这一仗,但在未来人生路上,却极易在功利的成才观中迷失自我。
挥别“高考症候群”,让高考与教育的意义回归正位。学生和家长应调整心态,更加理性看待教育与成才,相对于考得好成绩,知识的全面获取、学习习惯的养成、自我定位的找寻、能力素质的综合提升都更为重要,这些才会受益终生,才是学习的意义所在。当然更重要的是,教育体制需加快改革步伐,让素质教育名副其实,让终身教育体系更加完善,铺设通往罗马的条条大路。
希望若干年后,面对高考,我们都可以风轻云淡。希望那时的社会,能进化出更优良的教育制度、更包容的成才观和更多样的人才,彻底疗愈“高考症候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