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美丽乡村·老家

胭脂米,叩响红楼闺阁

  核心提示:黛玉的早餐、宝玉的夜点,少不了一种叫“胭脂米”的主食。在宁海长田头村,它已经低调地生长了400余年,村民们零星种植,为自家媳妇、儿媳妇预备,让她们能摄取更多的营养。一代代的村民,一季季的稻谷,就这样绵延不绝。朴素的传承,稀少的产量,造就了与众不同的米。

  宁波宁海桑洲镇偏远的高山村长田头村,老农李恒中几十年来一直在田围处零星种植一种老祖宗传下来的米。

  这米,色泽朱红、身型细长,米质较硬。

  50多岁的李恒中不识字,他不曾读过《红楼梦》,更不知道自家农田没有丝毫收益的红米竟是清朝大户人家才能享用的“御田胭脂米”。

  两年前,这粒红米被专家认定为康熙皇帝“御田胭脂米”,从此,简朴的红米便开始与“红楼闺阁”、“钟鼎之家”的记忆相重叠。李恒中有些不知所措,他只懂得:“老家的米,或将今非昔比了。”

  一粒米,

  春种秋收400年

  长田头人依山而居,李恒中的100多亩水稻田就长在山陵半坡上,这一季,秧苗已经长出了十多厘米高,细长细长的叶子,高高的杆子,看起来和普通粗壮结实的杂交水稻并不一样。

  不错,这一片就是胭脂米。

  “老人们都说这米有营养,产妇吃最好不过了。”李恒中告诉我们,应了这个理由,全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留出田地的边角料来种些红米,为自家媳妇、儿媳妇预备着,一粒米里有期待、也有关怀。不过他始终觉得,长得不错的红色米倒并不适合做饭,顶多煮煮粥。所以,他和村民们一样,只是自家种些吃吃,不卖做收成。

  李恒中记不清从哪年哪月开始种植胭脂米,只记得那时父亲年年收成后,都会留出一些饱满的谷粒,作为下一年的种子,他便拿这些种子下种,年复一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用辛勤与汗水换取口粮。

  朴素的传承,让清朝的“米粒”成活至今,也出现了诸多的变种,在小村里红米就有六个品种,李恒中的种子是最原始的清种。

  李恒中不关心“胭脂米”倒底生长了多少个春秋,但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宁波大学浙东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季学源,却切切关注着这个年限——史载,御田胭脂米起源于清代,大米得名于其颜色像胭脂的红色,据说是康熙皇帝亲自发现和培育出来的,所以又称为“御稻种”或“御稻米”。

  “宁海红米从形状、色泽到口感的描述,均与《红楼梦》中的‘御田胭脂米’、史料中的‘御稻米’记载相同。” 季学源推断,“御田胭脂米”出现在《红楼梦》,跟曹雪芹的外公李煦大力推广红稻米有关。康熙五十六年3月11日、康熙五十七年9月25日李煦在奏折中详述了浙江抚臣徐元梦、原宁台道臣王世绳等地方大吏请种御稻种的情景,并告以布种之法。

  所以,季学源相信,宁海红米的种子就是从徐元梦、王世绳和李煦那里得到的。

  一粒米,

  古今孝心绵延长

  细读《红楼梦》第53回,可以品出胭脂米的另一种味道。

  书中写道,贾府的庄头乌尽孝到贾府交租子,每年专供贾母享用的“御田胭脂米”只有“二石”。古代常用容量单位,一石相当于100升,即59.2公斤。

  “专贡”、“59.2公斤”,寥寥几笔足见当年胭脂米产量稀少,还有贾府晚辈通透的孝心。

  “好久没吃红米饭了。”几百年后的今天,粮油大户王升大家族里的“贾母”也有些想念红米了,家族第四代掌门人王六宝四处寻找资料、寻种子、访稻田,为的就是给母亲种出一片地道的红米。

  几经周折,王六宝找到了海拔400多米的六合村,一个同样存有清朝胭脂米的小村落。

  说干就干。王六宝一口气种了40多亩,本以为足够充盈了,可没想到收成没多少,亩产只有200公斤左右,被动辄上千公斤的高产水稻远远地抛在了九霄云外。

  不过,在商海滚打多年的王六宝意识到了商机。“种红米不能施化肥,一施化肥就营养过剩,引起倒伏,甚至绝收。红米抗病虫性强,不需要打农药,而它的种植地位于海拔500米以上的高山,浸润的是山泉,可以说,红米是天然的有机米,可以包装推广。”

  去年,小村采集了3个品种的红米样本送去检测,结果也证明,红米中的硒、锌、铁等矿物质远超普通白米。浙江大学食品营养系教授杨肖娥曾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好的水稻育种亲本,结果发现中国的红米是最好的,所含的营养比较全面。

  权威鉴定让王六宝更有底气了。而这一次,小村的胭脂米真正开始与市场经济交上手。

  胭脂米很快上市了,去年一斤卖15元。今年估计要卖到每斤20元。王六宝不忘初衷,打出了口号:“适合老年人的米,有益心血管”。

  效益推动着产量。几十年来,长田头村红米产量加起来只有几千斤,今年,当地种植规模达到了四五百亩左右,预计产量能到4万斤。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老家 00018 胭脂米,叩响红楼闺阁 2014-06-10 浙江日报2014-06-1000013;3485874 2 2014年06月10日 星期二